【民间美术】兴化麦秸工艺(泰州市)
2018-05-12 15:37
麦秸民间工艺在苏中里下河地区源远流长,据明代方志记载,唐代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拦海大坝常丰埝大功告成,里下河中部地区的种植业得到迅速发展。我们的先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麦秸编织草帽遮阳,编织草扇纳凉,编织手提包、提篮、针线匾子及装盛五谷的器皿作生活用品,成为我国早期文明发展象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民间艺人脱颖而出,他们用色彩的麦秸制成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实用品、工艺品及儿童玩具,一些宗教信仰者用麦秸制作“金甸”、“心经筹”作为祭祀供品和用品。
明清时期,麦秸工艺作坊城乡皆有,大量的麦秸制成品流入商品市场,商人用麦秸制作金字招牌,私塾先生用麦秸制作警句以教导学生,百姓更喜用麦秸制作条屏和春联,以增喜庆之气,文人学士也用麦秸制作壁画挂在家中以示风雅。正是文人的加入,使千年传承的麦秸工艺水平和艺术欣赏价值得到很大提高。兴化先贤明朝宰相李春芳的后裔讲述:当年李府中用麦秸制作的浮雕壁画和立于平台之上的立体工艺品已自成体系,堪称一绝。作品有《二龙抢珠》、《螳螂捕蝉》、《雄鹰展翅》、《喜鹊登梅》、《青狮白象》等。这些作品和文字记载,可惜在战乱中遗失了。
近几年,由于塑料及金属制品的普及,高档装饰材料的应用,传统的麦秸民间工艺面临失传、后继无人的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美需求的提高,人们对麦秸民间工艺兴趣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