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巫家拳(长沙市)
2018-05-12 14:12
巫家拳是湖南省流传较广、群众喜爱的一个有独特风格的传统拳种。拳创始人巫必达(1751一1812),又名巫黑,字有能,福建汀洲人。少年习南少林拳,青年时期走南闯北,寻师学艺,深得武当内家拳法的精妙。
清乾隆末年,定居于株洲雷打石乡李大魁家,收徒授拳;后到湘潭马家河授徒冯南山、冯连山兄弟。至今该拳已传7代,门徒以万计。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黄兴、“鉴湖女侠”秋瑾均先后练过巫家拳。现今,巫家拳作为武术的精华流传了下来。
该拳创始人巫必达少年习南少林拳,青年时期走南闯北,寻师学艺,深得武当内家拳法的精妙。清乾隆末年,定居于株洲雷打石乡李大魁家,收徒授拳;后到湘潭马家河授徒冯南山、冯连山兄弟。至今该拳已传7代,门徒以万计。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黄兴、“鉴湖女侠”秋瑾均先后练过巫家拳。传人中的唐徽典,1931年获湖南省第一届国术考试冠军。
湖南流传的巫家拳的散手特点是近攻、短打、连击,讲究以 静制动,以逸待劳,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交手时要求精力高度中,动作轻快、稳定。“巫家拳”系连城姑田镇洋地村巫必达所创。其祖父巫应寿精通少林拳术,于清雍正年间从宁化石壁迁此。必达自幼习武,精得少林武术,通过勤学苦练,达到武艺娴熟、挥舞自如境界。青年时期,离家云游山川古寺,拜师访友,虚心求教各名家拳师,去粗取精,将福建少林拳多种攻防刚劲手法与内家拳的藏精、蓄气、培神之固本强骨法紧密结合,创编出“洋地巫家拳”。乾隆末年,巫必达到湖南株州、湘潭等地传授拳术。该拳在湖南湘潭、株州、长沙、岳阳等地广为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