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根据龙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等;北方龙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风格古朴刚劲;南方龙舞则精巧细致,活泼敏捷。龙舞从色彩上可分为黄、白、青、红、黑等,以黄龙最为尊贵。龙舞的构图和动作一般具有“圆曲”、“翻滚”、“绞缠”、“穿插”、“窜跃”等特征。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舞龙人数少则一人舞双龙,多则百人舞一大龙。里下河地区以兴化沙沟镇板凳龙最为特色。
 
   沙沟板凳龙是以木头做的普通四脚板凳当做道具(代替龙身),模仿舞龙灯的动作姿态,可用一条板凳操舞,也可八九条板凳相互配合舞成一条长龙。无论一条板凳还是多条板凳,都能舞得像真龙一样弯曲盘旋翻腾。

沙沟板凳龙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一伙青年人在观看龙灯时,看得手痒,苦无龙灯可耍,便以所坐板凳为“龙”而效龙舞。因为该“龙”不需花钱制作,信手取来便可玩耍,所以极容易操练,会玩的人也很多。而且打打闹闹,翻转滚爬气氛非常热闹,所以在民间又有”滚地龙”之说. 二是,沙沟的板凳龙起源于沙沟的东岳庙。东岳庙于明朝建成后,镇上的男女老少纷纷来庙烧香磕头,祭拜时每人总要带着一张“拜香凳”磕头,称之谓“叩拜香”。因为拜佛的人多,所以大殿上摆下的小凳也多。当人们每磕过一次头站起来时,发现摆在地上的小凳,弯弯曲曲,很象一条条龙的形状,于是,人们把这种现象和东岳菩萨是神龙化身一事联系起来,以为这是神的造化、龙的显灵。后来在祭祀仪式前,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先将小凳摆成龙的形状,然后再祭拜磕头,这就是“板凳龙”的雏形。后来,民间艺人综合了众人的智慧,制作精细,气势雄伟,别具一格的“板凳龙”。它由龙头、龙段(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采用木板、竹片、白纸和各类花纸作为制作材料。龙身每段用6寸阔、8尺长的木板作底座,两端凿圆孔,用1尺多长的木棒连接,既可直线行走,又可左右盘旋。龙头、龙身、龙尾的骨架均采用竹篾做成,再糊上白纸和彩纸,饰以龙须、龙眼、龙眉、龙角、龙珠、画上龙鳞、龙鳍和彩云等花纹图案。制作板凳龙无固定艺人,均由乡民目睹口传,代代相传。制作龙身时,根据自愿,一家一段或数段,众人动手,各显神通。龙头是整条龙的关键部分,挑选技艺较高的村民联手制作。每段龙身点燃两支蜡烛,远望是鳞,近观是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板凳龙龙身长短不一,视村庄大小而定,有的大村制作的板凳龙长达数百节,表演起来蔚为壮观。

板凳龙的表演时间一般在元宵节前后,每条板凳龙要有数百人组成舞龙队,龙头6人擎,龙身一人一段举之,龙尾3人摆舞龙行列出发时,三声炮响,灯火通明,鼓乐喧天。蜿蜒数百米的长龙缓缓而行。队伍必经田地集中之处,预示祥龙普降甘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连年有余。沿途参拜祠堂庙宇,祈求神佛保佑,再穿行村庄街道,与民同乐。届时,街道两旁群众摆起香案,俗称“做尊”。鞭炮齐鸣,夹道相迎,虔诚接龙。做尊者一般事先由龙队发请柬或口头约定,做尊的户要付“纸包钿”或蜡烛。龙队即在龙头上取下燃着的一对蜡烛,送给做尊户,以示神明保佑该户新年吉祥、多福多寿。龙所到的村庄都要“盘龙”。选择能容纳整条龙盘旋的场地(多为晒谷场),无场地的选面积较大的田块。田里有庄稼的更好,说是“龙踩脚,一年三年麦”,意为被龙踩过的田块当年会获得大丰收。盘龙开始,鞭炮鼓乐齐鸣,龙头领头先,龙身龙尾相随,呈圆形盘旋。盘旋的圈数一般为顺时针3圈、逆时针3圈。盘旋的速度随着鼓乐由缓到急。近观似火龙翻腾,远观似满天流星,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东岳庙会是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进行。明末清初,东岳会除了抬东岳菩萨乘坐的大轿外,出会队伍中多了一支手持“拜香凳”的队伍,不过这时的“拜香凳”面上多了一层彩装,最前面的人持有龙头形状的“拜香凳”,最后一个人持有龙尾形状的“拜香凳”,中间按五个龙身(即五张“拜香凳”)一组,随队伍行走。由于沙沟的街道不宽,有些小巷只能容纳一人行走,加之看热闹的人多。“叩拜香”队伍中的人怕把凳上的彩装弄破,只好将贴有龙图案的小凳举过头顶,就是这一举,前后的小凳凑在一起,组成了一条条起伏蜿蜓起伏形态独特的龙的造型,诞生了了真正意义上的沙沟“板凳龙”。后来,民间艺人李兆龙综合了众人的智慧,在出会时给每个“拜香凳”的凳面上糊上一层白纸,又在上面粘上红、黄、青、蓝等色彩的鳞形纸片,巧妙地设计出一条条形态各异的“板凳龙”。至今,沙沟民间中一直流传着“李兆龙,会造龙”的神奇故事。

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板凳龙” 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进行了发掘整理,在保留原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表演形式,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文艺得到了新生,并大放异彩。2003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兴化市慰问江苏农民的大型文艺演出中,“板凳龙”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技艺受到了专家的好评和万名观众的赞誉。

上一篇:【传统舞蹈】兴化判官舞(泰州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长沙杨裕兴鸡蛋面制作技艺(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