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兴化判官舞(泰州市)
2018-05-12 14:03
傩祭渊源于原始社会和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在举行傩祭时,祭祀者的身上蒙着兽皮,戴着面具,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戴着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或尊称为"十二神")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并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歌,以驱逐"疫鬼"。后来,在祭祀者中出现了装扮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小妹、六丁、六甲等人物。从人物的搭配看,表演已可能有一定情节,并向着娱人的方向发展。
根据明代地方志记载,早在上古时期,现今兴化的西部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东部为海,地貌为大型的湖盐盆洼地,地势低洼平坦,西部经常受东部海水之灾,后经历了海湾---泻湖---湖沼---水网平原的演化过程,那时的先民称为"淮夷",是炎帝(神农氏)的部族子民。炎帝为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在与黄帝争夺中原阪泉(今河北涿鹿)之战中被打败,部族便被放逐到淮河下游滨海一带,淮河以北称为"徐夷",我们这一带则称"淮夷"。于此,兴化的先民以盐业、狩猎为生。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经济中心快速南移,江淮东部经济发展迅速。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淮南节度使判官李承,主建常丰埝使兴化东部有了拦海大坝,阻挡海水的倒灌,从而使坝西泽地渐成农田,农耕种植的出现,使兴化先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发展和改善。
为纪念这位为民造福的判官,兴化本土的傩舞逐渐演变成"判官舞",以此表达人民祈神降福,驱鬼逐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