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浏阳造纸手工艺(长沙市)传承人:张公礼
2018-05-12 10:45
清风拂过,竹林飒飒作响,绵延山脉立峻挺拔。昨日,张坊镇上洪社区黄石洞,崇山峻岭之下,久居山林的客家人齐齐聚集在居民张自强的手工作坊中,再次见证一项传统制纸手艺重新焕发光彩。
多年前,这里的人们代代参与手工制纸,他们祖上的成就更在史书上留下痕迹——这种传统工艺可追溯至宋元前,在清乾隆年间,它们已有“贡纸”之称。
凭着15岁就开始制纸的经验,75岁张自强晚年重拾老手艺,只盼能传承这项古老的辉煌。
重拾
老人自掏30万重建手工纸作坊
建立在山林中的小作坊,四周山泉环绕,水声不绝,就是这绵延不尽的山脉,给靠山吃山的人们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原材料。张自强累计投入30多万元建起的手工作坊,依旧是依托这一片天地。
山坡下一处田野,堆积着一墩新竹,整整齐齐,新竹上方牵引着一处管道,汩汩流水一直泼洒下来,将所有新竹浸得透湿。张自强介绍,手工制纸的每项程序都非常讲究,每逢单年可上山采伐嫩竹,一般在立夏后一星期至小满期间砍伐,光照比较差的山林,则可适当将时间延长至小满后一星期,超过此时间不可再采伐了。
砍伐后的嫩竹停放一个星期后堆集放存,经两个月清水喷洒,使嫩竹腐烂,再剥去青皮取内层竹肉,用锤子轻打,使纤维分散成线条,用清水洗尽杂质等,再挂于竹架子上晒干,即成麻丝,打成捆状入库。
到这一步,还仅仅是繁复工序中很小一部分,此后还需要将原材料加工,拌石灰、发酵、蒸煮、漂洗、再蒸煮……
“那可复杂了!”73岁老手艺人张公礼在众人面前演示“踩麻”,只见他赤着脚来来回回在纤维团上踩来踩去,这一程序是为了将原材料踩嫩,同时将里面膈脚的粗纤维挑选出来。老人说,别小看每一道工序,连这踩麻,他都是拜了师的!已故的手艺传承人张宏晨收他为徒时,教他每分力道、每一个角度都要注意。
在张公礼旁边,几位师傅正在示范造纸程序,将纱网放在装满纸浆的池水中轻摇,抄四下,纸张会厚一点,抄两下,纸张就薄一点。经过他们一步步制造出的纸张在烘干房中烘干,一张张手工纸就新鲜出炉了。
这种采自嫩竹做原材料的手工纸,纸张纯白、厚薄均匀。据史料记载,在明末清初时期,地方官员将这种纸作为贡纸向皇帝进贡,为其命名“漂白二贡纸”。
传承
确认传承人欲赋予古老手艺新的光芒
这种纯手工制作的纸张纤维长,保存几十年纸面如新,不上潮,不易碎,尤其适宜书画,有着机器纸不可取代的优点。追溯“ 漂白二贡纸”,它经历的辉煌,更值得每一位浏阳人骄傲。
据1913年湖南出版的《实业杂志》中《调查浏阳生产志略》一文记载,清末浏阳仅折表一项,每年所产值银70万两左右。据《 张坊大事记》记载:光绪三十年,张坊一带贡纸生产已具有相当规模,拥有熟料练纸槽600多个,生产颇为兴盛。1925年,张坊土纸进入鼎盛时期,各地客商在境内设纸庄30多家,纸农唐三祥、唐致祥自抄古山牌漂白二贡纸参加南洋纸张比赛,分别获得金牌、银牌。
但1976年左右,手工制纸由机械代入,手工作坊开始没落,此后又经历了时代断链,还在坚持的只有张自强、张绍敏、黄隆球和黄隆根等人了。
2014年,72岁的张自强卧病在床,当时电视中正在播放“申请非遗”的相关内容,老人看着看着突然泪流满面,直和家人倾诉:家乡“漂白二贡纸”在消失,如果自己没能为其传承作点贡献,那将遗憾终身!下定决心后,张自强抱病写了一篇拯救贡纸的提议,向政府表达传承手工纸的想法,同时他开始四处寻找还懂得工艺的当地老手艺人,一点点将失传的工艺串联起来。
如今在张自强等人的努力下,“漂白二贡纸”的原材料采伐传承人、附属材料传承人、造纸设备传承人等,已确认有三代传承人,其他制料、踩麻、造纸、焙纸、扛簾、制簾、打焙、熿甑、炉灶等工艺也有了传承人。
“不愧是贡纸!它的韧性、拉力比机械纸好太多,经过我的试写,感觉它的吸水、吸墨性非常赞!”著名书法家张文特意从北京赶回家乡,亲自书写作品,表达对家乡手工纸的认可和推崇。
张坊镇镇长张贤前则表示,张自强作为75岁老人,晚年全心全意投入文化传承,这种精神非常值得认可和支持,如今浏阳手工纸的长沙市非遗已经申请成功,政府正全力帮助申请省级非遗。“在社会的认可下,我们亦引导这种手工纸变成高档书画作品纸,它能留住珍贵墨宝,不会褪色。时间将见证它的品质,时间也将验证劳动人民的成果,一定会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