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浏阳造纸手工艺(长沙市)
2018-05-12 10:42
据史料记载,浏阳张坊竹纸的生产历史可追溯至宋元以前。清代乾隆年间,浏阳纸被朝廷官府纳用,始有“贡纸”之称。在民国时,这一地区被称为“石古山”,纸农唐三祥、唐智祥曾用古山牌贡纸的名号参加南洋纸张比赛,分获金牌、银牌,产品远销东南亚。据悉,古山贡纸已被列入浏阳非遗项目,正在申报长沙市级非遗。
上个世纪50年代,杨福音上小学时用浏阳贡纸练画。“贡纸分甲乙丙丁等,我那时用的是第四等的丁贡。”杨福音回忆,“后来,再没见过这种贡纸了。”
今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杨福音得知浏阳张坊镇还有一家人在制作这种古老的贡纸。心血来潮的他赶到当地,惊讶地发现这种纸张有着极佳的书画展现能力,也得知古山贡纸在机器纸的冲击下濒临灭绝的情况,让他感到十分惋惜。在长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浏阳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有了昨日这场“拯救”古山贡纸的公益行动。
书法家周少剑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手工宣纸的生产主要在皖南,但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好一点的古法造纸也有,但特别贵,一刀(100张)要1000多元。”相较之下,黄隆根生产的古山贡纸物美价廉。“一般的宣纸,放个三五十年就不行了,上潮、易碎。你看这纸,拉力特别强,放个一两百年都没问题。”
黄隆根站在堂屋的门槛上,看着进进出出、潮来潮往的人群,对于古山贡纸的复兴寄予了厚望:“现在可是供不应求啦!乡亲们想学造纸,我无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