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秋。在这“举头望明月,低头故乡”的日子里,油然而生思乡情结,想起15岁以前与故乡浏阳普迹亲近的日子,特别是八月会的情景。15岁起我就离开了故乡故土,进入大城市生存发展,闯荡江湖,很少流连这个儿时的市井,许多记忆逐渐依稀逝去。但是其中普迹“八月会”还相当深刻,每当八月来临便有所触发。今日从网上看到普迹镇重启八月会(2014第一届牛马博览会)的消息,更是促成了我写这些文字。

    我家住普迹乡间,离普迹市有8华里的金鸡村为狮子山环抱的一个小村庄。家父在普济营生,每天都要往返这8里的行程,这是我经常进入普迹市的原因。发蒙读书后,有了些知识和文化,发现在金鸡村出土的战国陶器,证明普迹镇的历史可追索到 2300年前,文化底蕴深厚。它临山傍水,怀中揽入绿绿葱葱的夹洲,无尽领略浏阳河九曲意境,养育生民延绵春秋万载,真是一方风水宝地。

    湖南农村人口散居村落,村落中人群集中的地方,为了生活方便会自然生长出一些交易场所。通常有一条卖肉的墩,不定期杀猪、牛、羊和鱼出售。有一个小店,卖些日用柴米油盐之类,同时供应自制的谷酒,让一些闲人喝上一两杯,打一陣讲(说会儿话),超一阵天(聊会儿天),生出许多家常里短和社会新闻故事。在宁静的乡间是一道自足自给、怡然自得的人文风景。在此基础上,方圆十里八里的邻近村落,便选择一定时间和地点交换商品,聚会人群,联络感情,交流文化,叫做赶场(北方人称为赶集)。我们的祖宗就知道以文招商,场上总会有些艺人来表演,唱花鼓戏,玩狮子、龙灯,晚间还后竹马灯、蚌壳灯等,引得老人和孩子们来凑热闹。场一般是一天,选择每月逢一、五、十的日子设场,也就是每五天有一个大一些的地方进行商业和文化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便有稳定的交易场所——市的产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这样产生了,经济学上说得很复杂,其实就这样简单。普迹地处浏阳河中游,河流上下溪流密布,平原腹地宽广,人口较为稠密,物产丰富,在浏阳西部早已成市,历史悠久。据考盛时,一度成为乡村集市历史上名噪南七省、北五省,中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名闻遐迩。八月会是普迹最大商机,流传“普迹人不作田,八月会吃一年”,深含无商不富的道理。

    儿时我每年都要去看八月会,这是当时的一种习俗和盛事,家家都会牵儿带女前往。头几天,大人筹划买卖的事情,孩子们也会向想家长要几个零花钱以便买玩具和吃零食。赶会的那一天,小孩都换上新衣服,大人也穿着整洁些,像过年和走亲戚一样,展示出家里的所有。散家散户的人们,汇集到田垅里,大路上,渐渐形成长长的、自由组合的松散队伍。有推土车子的,有挑着箩筐扁担的,有的肩背手提,将卖出的货物送到市里去。乡间旷野顿时欢腾,大人之间吆喝着相互招呼,小孩穿梭于队伍之中,相互嬉闹,吆喝声、笑声、土车子叽叽呀呀声、小溪坝上水流的哗哗声,再加上大公鸡的啼鸣,组合成大合唱,荡漾在田垅里、河边上,回应在远处的山谷中。

    我随着这支队伍,沿着金江河,经由金江坝、金江塅、大水市,过了杨家桥就到了普迹,杨家桥是普迹的东门。同时从西北南门进入的人群也拥向街区,使普迹街上拥挤喧闹,家长们连声招呼孩子们不要走失了。普迹街分为上市和下市,上市以铺面街道为主体,下市是大批货物的集散场地。上市有五圣庙,庙内有大戏台,时常有外省外县的戏班来演出湘戏和花鼓戏。下市有龙王宫和真君庙,传说老爷很灵,香火很旺。我父亲的病就是到那里抽签的药方治好的。

    进入普迹上市,就是上世纪30、40年代我认知的第一个城市。当时沿着青石板和麻石铺成的两米来宽的街道,走进这只有三十来家铺面组成的市面,在我幼稚的心灵,以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拥有一切的都市。“乡里人进了城,两边望不赢”。街道两边有写着显赫招牌的十几家大铺子,如回天、中一药店、万钧斋南货、恒丰厚布庄等等,川流不息的人们进进出出,店主在门前恭迎送出,斯文有礼,平添一股雅趣。街边摆满小摊,卖日用百货,品种繁多,从锅盘碗筷到针线扣子顶针,从牙粉、雪花膏到各式各样的鞋袜。还有许多挑担,卖各种零食,臭豆腐、油粑粑、豆腐脑等等,吸引着乡间来的儿童。地上摆设各种山货,如板栗、花生、竹笋和应时水果,杂乱无章,琳琅满目。街上人群熙熙攘攘,寻觅所需商品,讨价还价,喧哗一片。时有摩登女招摇过市,带来稍许粉香,但与乡土气息无法匹敌。当年我能买到的是时髦的万花筒,在一个纸筒内装上一些玻璃碎片,两端安上凸凹镜面,从筒管中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彩色画面,摇动一次更换一次图像,十分有趣。有人问我普迹怎么样,我说普迹是个万花筒,什么都有,变幻无穷。这就是儿时留下的对普迹八月会时的画面。

    儿童的天性是玩耍,我和小朋友就跑到武圣庙看戏,湘戏看不懂,主要是围着大樟树捉迷藏和买油粑粑吃。很快就被母亲捉到街上买东西,没有兴趣,钻进父亲工作的中一国药店。这里面很浓的药味,但总体上还是芳香的,因为大部分中药是植物晒干而制成,植物都有芳香烃。会上特别的忙,父亲无法顾及我,只好自己和小朋友玩,然而在铺内只有三四个老板的小孩,人们称他们为小少爷,玩的是高级玩具,小汽车、小火轮、小手枪等,与他们玩不拢,不让我玩他们的玩具。我手中的万花筒,他们不屑一顾,而在我面前摆显高级玩具,心里憋气,感到受了欺侮,只好从后门溜出来,跑到下市交易市场。

    下市只有半边街,有一大片宽阔地。地里种植蓆草(用来编织蓆子的植物),刚好七月份收割,八月就用来作牛、马、驴和狗的交易场地。这些牲口多是外地贩来的,如广西的牛,山东、河南的马和毛驴,是生产工具的交换。狗主要来源于湘潭。据说湘潭人不吃狗,认为狗是很有义气的动物。传说古时有一个员外家的小孩丢失,后来在草丛中发现,主人家的狗在喂养小孩。员外感动,认为狗通仁义,为感狗恩,建造一座义狗亭。义字在中国文化中,总是大写的,狗受到人们伦理上的保护,繁殖很快,到处都是野狗,十分挠人。外地以狗肉为美食的地方,都到湘潭捉狗,贩卖到城市。捉的狗不要钱,都是野狗,只要有捉得住野狗的本领,是无本生意,于是出现一批狗贩子。浏阳西乡有吃狗肉的传统,认为狗肉补身体。中医里讲究秋收冬藏,秋天是进补的季节,每到秋天几乎每家都要吃狗肉。所以普济八月会的狗市特别兴隆,数以千计的狗被狗贩子牵往交易市场,被买主拖回家成为餐桌上的美食。家乡人不用利器杀狗,而是将牵狗的绳索挂在树上,将狗吊死,然后用火烧去毛,再用开水烫,清洗干净。狗肉上不了正席,不能上灶,这是民规民俗。如是每家都在室外垒灶,将一口大锅架在上面,而后烹饪成食品。吃也只能在屋外,每人拿着大碗,装得满满的,站在场地上饱餐一顿,好生快活。听说狗会在半个世纪前就消失了,然而爱吃都肉的习俗还流传着。到八九月份,家乡的人们还是要弄顿狗肉吃。现在想起以前八月狗会,实际上它在生物的食物链上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对接,维护了生态的平衡。


上一篇:【传统技艺】浏阳八月庙会(长沙市)

下一篇:【民俗】浏阳麻衣老爷传说(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