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夏日傍晚,在靳江河畔的宁乡县东湖塘镇麻山村,一首首格调清新、节奏多变的麻山锣鼓曲子,如和煦的江风吹入人们的耳膜。6月15日,本报《麻山锣鼓欢喜之中让人忧》曾报道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山锣鼓面临失传让人忧愁的消息。与许多传统地方音乐一样,麻山锣鼓近年来遇冷。现在,就连麻山锣鼓演奏中需要的鼓,制作也面临失传。做麻山锣鼓的唯一传人杨奇,72岁却找不到手艺传人。老人感叹:“难道麻山锣鼓真的就要在我的手里失传了吗?”

  做了40年的鼓产品远销台湾

  “我这一生都给了麻山锣鼓,见证了麻山锣鼓的兴衰。”杨奇说,1968年,他拜当地做鼓师傅杨省吾为师,学习造鼓技术。在师傅家里帮了近3年工后,他成为主要造鼓人。“我做了40年的鼓,一共也就做了2000多只吧,产品远销到了台湾、湖北等地,长沙、益阳、衡阳等地就销得更多了。湖南著名说唱艺人李迪辉就曾多次来到我家找我订做鼓呢!我共为他做了5只鼓!”说起做鼓,杨奇显得十分自豪。

  “由于我的鼓全部是手工制作,音色可能比别人的要好一点,所以在市场上还是很走俏,我做的鼓没有一只卖不出去的。”记者注意到,在杨奇家里,到处可以看到做鼓的材料,但根本找不到一个成品鼓。

  一天只赚40元传统手艺难觅继承人

  造鼓不是一件易事,要选好木材,通常使用泡桐,树要大、轻、绵,要特别干,否则音质不好。最难的是整牛皮,工作量很大。“造鼓师傅不是木工又要熟悉木工,不是漆工又要通漆工,不是画工又要是画工。”杨奇说,造鼓是一个精细活,“有半点马虎鼓的音质就不好”。“我做麻山锣鼓全部用手工操作,一只鼓一般要做三四天,一年所做的鼓不足100只,现在一只鼓也就能卖到300元左右,除去成本,一天的工钱只有40来元,多的时候也就五六十元,利润太低了。”说起做鼓的收益,杨奇有些无奈。

  当记者问杨奇是否有人愿意继承其衣钵时,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学做鼓不容易,效益又不好,现在出去打工一天随便就赚几十元到一百元,还有哪一个愿意来学造鼓呢?我前后带过几个学徒,但都做不开。我的儿子在外面打工,要他继承我的手艺,他根本就没有这个想法,我是做麻山锣鼓的唯一传人,难道麻山锣鼓真的就要在我的手里失传了吗?”

  宁乡麻山锣鼓

  麻山锣鼓因发源于宁乡县麻山而得名,清光绪、宣统年间,在湖南几个县境内流传开来。其演奏形式以五吹六响为基础,再加上丝竹乐器伴奏,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三四人演奏。2006年,宁乡麻山锣鼓成功申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拟申报国家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一篇:【传统技艺】麻山鼓制作技艺(长沙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宁乡四碟(刀豆花、砂仁糕、紫苏梅、冰姜)加工技艺(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