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的宁乡境内,流传着这样一种民间吹打乐——麻山锣鼓。每每闲暇之时,茶余饭后,几位老友围坐一团,随着一声响亮的锣鼓“咚咚”,紧接着大小唢呐、二胡、笛子、堂鼓等齐齐上阵,吹、拉、弹、打间,一首首格调清新、节奏多变的曲子便如和煦的春风吹入人们的耳膜,整个村子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
麻山锣鼓,乐曲古老、源远流长,形成于明末清初,相传由一名游僧传授,经过民间艺人的逐步完善,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曲牌的乐曲体系,在湖南省几个县境内流传开来。其基本特征是“古”、“慢”等,且每个曲牌都冠以形象生动的名字,或记事,如《接姐》、《放风筝》;或叙景,如《荷花出水》、《雪花飘》等。“无论名称或音乐内涵,都表现了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麻山锣鼓队组建人之一袁国彪自豪地说。
与许多传统地方音乐一样,麻山锣鼓近年来遇冷。首先,能造出麻山锣鼓系列乐器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东湖塘镇泉山村曹家组72岁的杨奇是制作麻山锣鼓的惟一传人:“因做鼓是个精细活,全部手工操作,稍有马虎鼓的音质就不好。费时间但收益少,连我儿子都不愿继承我的手艺。”二是由于麻山锣鼓在流传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是因爱好而业余参与,而近几年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学习的人大大减少。
2006年,宁乡麻山锣鼓成功申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麻山锣鼓的保护传承工作也开始启动,宁乡麻山锣鼓已编入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吹打乐》一书,当地文化部门正在建立健全宁乡麻山锣鼓文史、影碟、图片等档案,并拟定成立宁乡麻山锣鼓专项艺术培训班,为宁乡麻山锣鼓培养更多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