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朗白族乡距离市区15公里,位于昆明五华区的北部。

大村白族民居建筑同其它地区的白族民居大致相同,但大村最为典型的民居是“三房一照壁”。所谓“三房”由正房及两侧的耳房(厢房)组成,“一照壁”是指正房对面的一块墙壁,中心是天井。

过去的白族的住宅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一般以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组成。其正房、两侧厢房的后檐墙多为土坯砌筑或土垒墙,与土坯砌筑或土垒墙形成的“照壁”组成围院,形成“三房一照壁”。其中,院内正房各间用木板壁分隔,两厢房坎墙用土坯砌筑,坎墙上安装坎窗,耳房间用土坯砌筑分隔,正房堂屋装有格子门,所有山墙均从脚到顶用土坯砌筑或土垒,与屋架形成硬山或悬山两种形式。所有后檐墙不开窗(或在二楼开很小的窗洞),厢房瓦屋面分长、短坡,长坡向院内、短坡向院外,形成内聚,意示聚财。院内正房、两侧厢房回廊和“照壁”形成一个小天井。“照壁”上绘有吉祥图案或文字,照壁前的天井内砌花台,内种花木,花台上放有各种盆景,使照壁更具文化气息。在整个建筑中,体现艺术创作的地方是在小木作上,一般都在正房堂屋檐下挂落、格子门及厢房的随檐板上雕刻或彩绘有精美图案和吉祥符号。门楼有木制结构、砖石结构。飞重翘檐,颇显匠心。大门两侧置一对石狮子,气势威武。两层楼房的建筑格局与平房相同,只是底层正房多用为客厅及住房,两侧厢房多用来作厨房和储藏粮食杂物等,楼层在靠天井面均建有回廊,四通八达,院子大门一般建在两侧厢房接照壁的山墙上。

近年来随着时代进步 ,土木结构的房屋逐渐被砖混、框架结构所取代。白族特有的“三房一照壁”基本建筑格局仍然保存了下来,成为沙朗白族建筑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上一篇:【传统技艺】晋城镇民居建筑(昆明市)

下一篇:【传统美术】彝族民俗面具“猫猫”(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