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季三鞑子的传说(泰州市)
2018-05-11 13:50
银杏之乡泰兴,地处长江三角洲,交通便利,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前,生产劳作之余,当地乡亲都把说故事、听故事当成一种娱乐消遣方式,由此,民间文学有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在泰兴众多地方传说中,季三鞑子的传说流传最广,讲述者最多,内容也最为丰富。
季三鞑子的传说广泛流传于泰兴地区及其周边,以黄桥为核心,这是因为季三鞑子为黄桥人。黄桥古称“黑松林”,有关季三鞑子的传说中,有多篇提及,季三鞑子为延令(今泰兴)黑松林人,这一点在历史上的三泰地区(今泰州、泰兴、姜堰)没有任何异议。此外,季三鞑子传说中所涉及的地名,无一例外均来自三泰地区,其中绝大部分则来自泰兴,诸如“老龙河”、“庆云寺”、“季家市”等等。
季三鞑子传说起源的准确年代,已无从查考,但现在可以认定的是,其故事自宋朝后即开始流传。在泰兴市黄桥镇及其周边,季三鞑子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相传季三鞑子为大宋驸马,曾任左都御史,弹劾不少不法官员。至今,有关季三鞑子的种种传说,仍然在泰兴及其周边中老年群体间广为流传,相关俗语、歇后语如“黑松林的蚊子比麻雀大”、“季三鞑子上朝——地动山摇”等等,在日常口语中仍被频繁使用。
该传说的当代代表性传承人张春山,男,1955年生,江苏泰兴人,研究生文化,历任泰兴市副市长、政协副主席,用10年时间搜集整理季三鞑子传说,著成48万字的《大宋季三鞑子》一书。
总体来讲,季三鞑子是一个“民间智圣”的形象,他智慧超群,刚直不阿,扶危救困,专门捉弄为富不仁者,与阿凡提、吉高的故事有几分类似。不过,季三鞑子与阿凡提、吉高又有明显不同之处,季三鞑子是读书人出身,饱读诗书,满腹文章,其通过科举取得功名,在朝中任要职,并成为驸马。
在传说中,季三鞑子是个天才加怪才式的人物。有关季三鞑子的故事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情节:聪明绝顶,学识渊博;为民谋利,减免赋税;一身正气,弹劾不法官员;得罪皇帝,遭到发配;巧施妙计,带公主流放家乡;个性张扬,私造皇宫;改造皇宫,捐宅建寺。
民间用四个字概况季三鞑子的性格:“仁、能、狠、绝。”
这四个字要分开讲,在为民谋利方面,季三鞑子充分表现出“仁”和“能”;在对付贪官污吏和为非作歹者方面,则充分表现出“狠”和“能”。
最能体现季三鞑子“仁”和“能”的传说是《是树不完税》(又称《是树不纳税》、《是树不纳粮》等):
古时候,朝廷发布的税令很多,地方的贪官污吏又乘机利用手中权力,巧立名目,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就连百姓栽种的树木,也被纳入了征税的范畴。 身为驸马的季三鞑子,为了替泰兴人民免税,便想了个办法。他带了糖柿子(最甜的柿子)饼,进贡皇上。皇帝吃了觉得甜美可口,连连称赞,并问:“此为何物?”季三答道:“这是泰兴的土特产柿饼,常服能延年益寿。”皇上随即嘱咐道:“如此佳品,多多益善。”季三佯装着急的样子:“唉,不成啊,泰兴柿树都上税了,百姓种不起呀!”皇帝随即说:“这个好办,即刻传旨,柿树不完税,不就成了吗?”季三驸马赶紧起草公文,并亲临泰兴传旨:“皇上有旨——是树不完税。”他把“柿”改为“是”。从此,泰兴人民凡是种树,皆不纳税,老百姓对季三鞑子无不感恩戴德。
最能体现季三鞑子“狠”和“绝”的传说是《智斩皇子》(又名《手持红毛脚踢国号》):
话说有一个皇子,不学无术,坏事做绝,但因其是皇上的亲儿子,谁也奈何不了他。季三鞑子看在眼里,暗中苦思巧计。有一阵,山野正闹匪事,强盗们举红毛为号,吵吵嚷嚷要造反,另立江山。皇上为这事烦心透了,寝食不安。那不学无术、坏事做绝的皇子,却整天带着一帮人踢毽子。季三鞑子见时机到了,赶紧上朝奏明皇上:“启奏万岁,有人手持红毛,脚踢国号,该当何罪?”皇上一听,眼睛都绿了,马上说:“还用问吗?斩了!”
就这样,那倒霉的皇子被斩了。
事后,皇上对季三鞑子恨得牙根发痒,却奈何不了他。因为季三鞑子禀报的并不错——皇子踢的毽子,是用一撮橙红色雄鸡毛和两枚铜钱做的,而铜钱上确实铸有国号。
在结构上,季三鞑子传说与阿凡提、吉高的故事也有明显不同之处,季三鞑子传说不是零散的、片段式的,而是系统的、连贯的,从生到死都有故事,48万字的《大宋季三鞑子》一书,即为明证。
季三鞑子传说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口头性和广泛性,稍微上些年纪的泰兴人,均知道一些有关季三鞑子的传说,大部分人都能讲一两个小故事;二是通俗性,季三鞑子的故事俏皮生动,十分传神,引人入胜;三是丰富性,季三鞑子的故事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季三鞑子在居庙堂之高时的故事,也有他流放民间之后的故事。
季三鞑子传说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塑造了一个个性独特的智者形象;二是带有浓郁的地方(黄桥)特色,展示地方风情;三是传播了藐视权贵,藐视统治阶级的朴素思想;四是留下了众多俗语、歇后语,至今丰富着泰兴民间语言;五是众多传说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脉络分明。
如今,随着现代传媒业的空前发达,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季三鞑子传说只能存活于泰兴、特别是黄桥地区中老年人的记忆里。眼下的年轻一代,是伴随电视、电脑成长的一代,对民间故事不感兴趣,不太爱听民间传说,更不用说传承了,因此,季三鞑子传说有只留在纸上、书中,口头上会消失的趋势。
泰兴市相关部门为了传承保护这份文化遗产,开展了大量工作:整理了部分季三鞑子传说,刊登于泰兴文化系统和文学艺术界内部刊物,其中部分作品被收入江苏民间故事集成和扬州民间故事集成;48万字的《大宋季三鞑子》,也已正式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