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刘氏兄弟状元的故事(泰州市)
2018-05-11 13:49
姜堰市桥头镇状元村刘氏家族由明至清五百年间武功显赫,将才辈出,以“五百年衣冠旧第,十七世弓马名家”和“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闻名于世。
刘荣庆、刘国庆兄弟分别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十四年(1789)状元及第。清践泳《履园丛话》中说:“泰州刘荣庆、刘国庆同胞兄弟为武状元,古今未闻,亦为熙朝盛事。”200多年来,刘氏兄弟状元的故事广为流传。
姜堰市桥头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苏中里下河水乡,境内水网密布,林茂草丰,有龙叉港、淤溪河、通扬运河、卤汀河、泰东河、姜溱河等主要河湖;陆地多为甸、垛、洲、沚等水中小岛。土质肥沃,气候湿润,为典型的稻作文化区域和重要的粮油集散地,也是东西交通的枢纽,南北文化的交汇带。桥头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千年银杏、李堡石桥、麋鹿化石等无一不是沧桑历史的实证。经国际知名专家确认,这里是稀世珍兽野生麋鹿的故乡和最后消失点。
桥头镇兄弟武状元刘荣庆、刘国庆都是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杰出人物。刘氏兄弟生于雁伦村,状元府建在孙庄村,死后葬于殷圣村,1998年三村合并改名为状元村。
刘荣庆于乾隆四十九年考中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嘉庆年间赴广东、贵州一带征战,荡平苗境,先后任广州协副将、江西南瑞镇总兵、九江镇总兵、直隶宣化镇总兵、京营额外总兵、山西太原镇总兵;道光年间担任贵州提督、广东陆路提督,后在平定瑶乱的过程中因“剿办不力”获罪,遣戍伊梨,两年后获释回籍,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病逝于家乡,享年81岁。
刘国庆于乾隆五十四年考中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作参将用, 擢福建邵武城守营参将。嘉庆年间先后任浙江乍浦营副将、贵州安义镇总岳、山西大同镇挂印总岳、大同提督。参与海上靖乱、进疆平定张格尔叛乱。于道光十三年(1833)卒于大同官署,享年65岁,后归葬故乡。
刘氏兄弟二人先后高中武状元后,他们的故事在家乡传播开来。有关刘氏兄弟状元故事最早的记载是清乾嘉道年间泰州人夏荃(1793-1842)编的《海陵丛刻·退庵笔记》与《道光泰州志》。此后民国夏兆麟《吴陵野记》、《泰州氏族略》都对刘氏兄弟状元的故事有所记载。而流传于民间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民国年间石印唱本《刘元帅得胜记》和《刘状元捉拿扫帚星》刊印,使得刘氏兄弟状元的事故以唱曲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姜堰的文化工作者开始收集、挖掘、整理刘氏兄弟状元的故事,并开始在省内外刑物上大量发表,进一步扩大了影响。这些故事有的描述刘氏兄弟习武成才、金殿夺魁的非凡经历;有的描述他们忠勇为国,平叛御侮的英雄壮举;有的描述他们共同赴难、惺惺相惜的手足之情,从不同角度帮助人们了解刘氏兄弟状元的传奇人生和爱国情怀,这些故事有着三个基本特征:故事题材的民族性、故事传播的广泛性和故事情节的传奇性。故事主要分为三类:
(一)刘府的婚丧嫁娶的故事有:《选葬地》、《刘公府异母神童》、《高员外爱才提亲》、《刘荣庆的拜寿》、《刘国庆吞金》、《刘荣庆下葬》等;
(二)兄弟状元弓马骑射、非凡战功的故事有:《刘国庆西北平乱》、《刀挑碌碡》、《刘国庆御前殿试》、《刘荣庆捉拿扫帚星》、《刘国庆东南平海寇》、《刘荣庆雨夜破敌》等;
(三)刘府的生活细节故事有《刘氏与丁楚玉》、《城楼拜别》、《雕花砖》、《宝烛》、《状元窑》等。
刘氏兄弟状元的故事除篇幅众多的文字记述之外,更多的故事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于民间。主要作品有:
《刘国庆御前殿试》: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刘国庆以会元应殿试。箭技、开弓、掇石连连夺魁。但在抡刀时稍有失误。《耐庵丛刻》也有记载:“偶不慎,几坠地,幸以靴尖拨之,得以未坠。"乾隆帝问随从大臣,用靴尖拨刀是什么技艺。据《耐庵丛刻》载,某相见皇帝并无怒意,立即随机应变道:“金钩钓月"。乾隆皇帝高兴地点了点头。比武结束以后,刘国庆为了感谢某相在皇帝面前解脱,“执弟子礼,拜某相之门。"
据《耐庵丛刻》载,刘国庆殿试以后在平衡各项比武成绩时,乾隆皇帝认为山东王姓武举技艺较优,准备把状元点给他。这时某相站出来说,皇上,慢点,山东那个王举子在试石时“殊拮据"。放石时用力过猛,砸得地上的石块火星直冒,曾有侍卫说“惊驾"。乾隆皇帝又问某相,那刘国庆怎么样?某相连忙向皇上表示祝贺:“恭喜皇上得一将才也。"
刘朴老先生说,《耐庵丛刻》还有类似记载,乾隆皇帝正准备把状元点给刘国庆时,猛然记起前科状元刘荣庆,今天他的弟弟又要作状元,心里总感到不太妥当。《耐庵丛刻》对这一段史实作了详细记述:乾隆皇帝“便对某相说,刘氏何德而遂至此?某相趋前一步,向皇上跪拜日,周有八士,史称郅治。刘氏同胞状元,此主上之福,非刘氏之私幸也。"刘老先生说,皇上听了某相的话以后,非常开心,遂放声大笑,终以状元点了刘国庆。刘国庆时年20岁。
《东华续录》和《清实录》记载:“壬申赐刘国庆等四十三人武进士及第出身。"“状元刘国庆、榜眼马承基、探花陈四安。"《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载:“本朝衣冠盛事,远轶前代,然儒臣中尚无有兄弟大魁者,惟西班武科,罕见记载。其一家父子兄弟同登鼎甲,实不乏人,而江南泰州刘氏,兄弟偕由状元起家,尤为荣遇。兄名荣庆,弟名国庆,后皆官至总戎。”邑人周志陶《乡土杂咏》诗云:雁伦刘氏逞鹰扬,数代同朝俱显彰。宗族累悬将军印,弟兄连中状元郎。
《刀挑碌碡》:刘荣庆在京城考中武状元以后,刘府上下喜气洋洋。他的父母亲和门房长辈更是喜得合不拢嘴。
一天,刘凯歌邀府县官员和亲朋好友来刘府作客。人们都知道刘荣庆是新科武状元,马上马下功夫十分了得,只是无缘亲睹。内中有几个好事的朋友想让刘荣庆露一手。他们一合计,指着刘府门前水汪塘里的碌碡对刘荣庆说道:“状元公,您的武艺超凡脱俗,能否将它拿上来,做到鞋不潮,衣不湿。”府县官员及众好友一听正中下怀,齐声说道:“使得,使得。”众意难违,刘荣庆在汪塘边上来回走了一圈,总觉得无从下手,心想:天刚下过大雨,碌碡淹在水里,怎叫我衣不湿,鞋不潮地将它拿上来呢?这不是有意叫我难堪吗,但又不能拂了众人之心。再一细想,有了主意。他立即叫来刘福保,耳语道:“你速将我的马和大刀取来。”
但见刘荣庆跨马提刀,在塘边上飞奔,那些官员及围观人群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数圈之后,刘荣庆双臂运起神力,挥动青龙偃月大刀,人们还没看清,只见塘里的水呼啦呼啦地向左右两边飞去,很快露出了碌碡,这时听得“哼唷”一声,电光一闪,碌碡从水塘里径直飞到门前的晒场上。众人纷纷惊呼:“了不得,了不得,碌碡飞起来了,碌碡飞起来了。”此时,刘荣庆已双眼发红,仍在拍马舞刀。内中有个武举看刘荣庆这个阵势,心道,坏了,刀不见红,主人是不肯下马的。立即奔到刘凯歌身边说知此事,刘凯歌一听慌了。武举连忙说:“不要紧,不要紧。”片刻,武举提着一只公鸡飞奔到刘荣庆马前向空中抛去,大刀不偏不倚砍下了鸡头。刘荣庆立即跳下马来,拱手向诸位施礼道:“晚生献丑了,晚生献丑了。”说罢入席。
《刘状元捉拿扫帚星》唱词:
金炉里面把香焚,表起清朝一段文。
嘉庆天子登大宝,山清水秀出忠臣。
先出清官老刘镛,后出荣庆刘大人。
荣庆绕把状元中,恼了朝中一奸臣。
表起奸党成可道,所生天必后代根。
阴阳八卦有灵准,五方星斗看得真。
观得红光有斗大,毫光万道往上升。
眼似铜铃头如斗,四周撩牙颠倒生。
说起妖怪多利害,六手六脚怕杀人。
两眼能观天上月,又观地府十八层。
能知风来能知雨,又能洒豆即排兵。
还有一个狠妖怪,移山倒海件件能。
眼睛一眨天作变,鼻子一嗅刮狂风。
把脚一跺地就颤,葵花饼子成了精。
她修千年成了道,摇身一变玉美人。
手拿一把花样剪,纸人纸马剪现成。
一口法水喷了去,能治天下众三军。
不表二妖多利害,两人结为夫妻们。
……
刘氏兄弟状元的故事流传200余年,不仅没有湮没消亡,相反越传越广,越传越盛,这是因为这些故事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这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教材,一件民间文学的“活化石”,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002年状元府造地被申报为姜堰市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状元府遗址、石鼓、盔甲、大刀、圣旨、匾额等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物;2010年刘氏兄弟状元的故事被列入姜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多流传的故事得到了系统的挖掘整理,载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见证着刘氏兄弟状元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