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里朱氏宗祠是一座已有500余年历史,历经兵燹战乱,仍保留一些珍贵建筑遗存和明代特色的古老祠堂,青砖黛瓦,古朴庄重。第二进门口一对硕大的青石门当,镌刻的狮子和麒麟栩栩如生;雕花门楼上镶嵌的“紫阳世家”、“虹井流芳”字迹遒劲有力,写法多样的“百寿图”、奔腾的骏马等砖雕,神态各异的二十四孝图木雕,讲述着先辈的忠孝故事。

朱姓在华夏自古就是名列前茅的大姓,在镇江东乡尤为密集,大部分都出自儒里和丹阳后巷一带,其传世家谱表明是明代大理学家朱熹的后代,元朝末年朱熹第八世孙从山东来此定居。迁镇始祖亨三公等虽是山东人,但老根在婺源,古属安徽歙县,今属江西,又名紫阳镇。

此地起初叫朱家圩,康熙年间文化兴盛,读书为官的人多,成为儒人故里而改名“儒里”。现在这支朱熹后裔散布于南通、滨海、盐城、南京、上海等地,仅本地一公里范围内有4400多人,历史上有“一门两进士”和“五子六生员”之典故。他们认为祭祖既不是迷信,也不是宗教而是对先人怀念和感恩。中华民族圣贤伦理道德教化源远流长,包含了智慧、道德、人生教育等诸方面,而孝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提高国民素质,就需要传承和汲取文化根脉中的道德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朱子家训》中许多有益的格言至今仍然广为传颂,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过去,祠堂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家族的教育场所。从2002年起,儒里众村民集资数十万元,按修旧如故原则陆续修缮了朱氏宗祠三进17间房屋。由于保护起步较早,及时恢复了祠堂的旧貌,儒里古镇也因此被评为省、市级文保单位,在中国传统古村落目录中榜上有名。

上一篇:【传统技艺】曲沃羊汤(临汾市)

下一篇:【传统美术】泥 塑(镇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