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伞秧歌是隰县民间的一种大型歌舞表演艺术形式,因手持花伞者领头舞蹈,故称“花伞秧歌”。其表演形式主要有扭、唱、吹奏三个方面,特点是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唱交替进行。表演队伍阵容强大,内容丰富广泛,形式活泼多样,气势粗犷豪放,场面红火热闹,规模宏伟壮观,极具艺术感染力。

花伞秧歌清朝初年由陕北逃荒难民带入隰县,集中在城南乡柴家村。最初功能是向神灵祈福,也喻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四季平安。后被当地民间艺术所吸收、融化,逐步演变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花伞秧歌主要在过街、广场和院落表演。参与的人数少则百八十人,多则二三百人,表演时在花伞的带领下,演、唱、吹、奏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使所有参与表演者都踩着鼓乐节奏,翩翩起舞,自由发挥,尽情舞蹈。

花伞秧歌语言腔调以方言为基础。唱词一般为四句一首,大致分为七字句、十字句,不管采用哪种格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立意深刻,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结尾巧妙。秧歌唱词是表演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口头文学中稀有的艺术品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浓郁的泥土气息和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花伞秧歌有20多种舞蹈场子,即《蒜辫子》《蛇盘九颗蛋》《五角星》《卷席筒》《十二莲灯城套城》《五大洲》《里四外八》《枣核儿乱开花》等;有10多种曲牌,即《切草帽》《订娃娃》《秧歌曲》《绣金匾》《过河》《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此外,还有《找顶缸》《兰花花》《切蒜苔》《卖饺子》《拜新年》《夫妻识字》《对花》等40多种演唱曲调和表演形式。舞蹈以跨鼓子(男角)、包头(女角)和扇风(丑角)组成,跨鼓子最具特色。男角动作粗犷豪放、夸张有力;女角耍扇子表演细腻,互相挑逗,传情嬉戏;丑角插秧打诨。

每逢春节、元宵闹红火,柴家村全村男女老小都上阵。重大节庆,节日盛典和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花伞秧歌在整个表演队伍中独树一帜,成为隰县民间表演艺术的典型代表。


上一篇:【民俗】华山庙会(镇江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曲沃羊汤(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