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地灯”也叫“走弯弯”、“摆地灯”、“迷魂阵”,是西闫村正月十五闹红火中独特的传统节目,其历史由来已久。

在西闫村,每过了正月初十,按照祖传习惯,各家将准备好的一根长五尺左右的木杆子缠上彩布,按照统一划定的位置和图形埋在村西约30亩地的大园子内,掩埋时木杆统一露出地面一米高,然后由专人将栽好的365根木杆子(象征一年365天)用绳子盘来绕去,布成9个小阵,俗称“弯弯”,并在拐弯处将油灯置于杆头,名曰“地灯”。整个布局呈长方形,有进口、出口,按五方五地八卦阵势排列。据传说,进行这种活动是为了让人体会到全年365天都像迷魂阵一样不容易度过,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每一天。民国初至新中国建立初期,西闫村排阵的把式是李培才、张居武、张开杰、张居福等人。

元宵之夜,玉兔东升,地灯点燃,犹如星海。吉时一到,三声炮响,踩地灯者,从入口处进入方阵,不准越杆,不准反复,勇往直前,大园里鼓乐齐奏,男女老少在方阵内穿梭绕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领风骚。走出方阵者,洋洋得意,陷入迷魂阵内的晕头转向,被人救出后,还要重踩一次,大园里人山人海,笑声朗朗,融入了浓郁的亲情、乡情和友情。1953年正月十五,西闫村为了庆祝土地改革,进行了一次大型摆地灯活动,吸引了周边数千观众。

2012年西闫踩地灯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上一篇:【民俗】路灯会(鹤壁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东乡羊肉制作技艺(镇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