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统舞蹈】陕北秧歌(国家级)传承人:李增恒
2017-04-08 10:49
李增恒生于1928年,“六六旦”是他的艺名,因为他在家排行老六,在秧歌表演中又以旦角闻名,所以人们就给了他这样的称呼。在陕北民间,流传着 “宁看‘六六旦’,不吃油捞饭”的说法。人们为了能看上“六六旦”的二人场子,即使要跑几十里路或是误上一餐油炒捞饭,也觉得值得。
李增恒自小喜欢闹秧歌,他跳的踢场子也叫小场子,是陕北秧歌的一种,参加人数为偶数,多表现男女爱情、生活情趣,格调诙谐而滑稽。那时的女角被称作“包头”,全是由男的来扮演的,因为李增恒的个头比较小,所以只能让他扮演旦角。
1949年,21岁的李增恒第一次与邻村的林新槐一起跳二人场子,因为他扮演的旦角活灵活现,受到了乡亲们的喜爱。李增恒嗓子不好,主要是跳,那时候很多人都愿意教他,说他跳得好、有悟性。后来,他就一门心思地和村里一个叫闫文斌的老师学了旦角,边学边跳,并且一跳就是60年。
李增恒在学跳旦角的过程中下了不少功夫。为了学习女性的举止、动作,帮助表演,他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观察、练习。过去人们买不起镜子,李增恒就在太阳底下对着自己的影子练。后来他花了3块钱买了个镜子挂在家里的门上,晚上从地里回来,就对着镜子做动作,拿上笤帚当扇子练习。他在村里还学习很多女人走路的样子,人家在前面走,他就在后面跟着学,学会以后,又和舞台上、电影里的城市女性的动作特点结合起来,经过研在刻苦钻研和努力练习下,李增恒扮演的旦角惟妙惟肖,“包头”的动作质朴、活泼,包含了农村女性的诸多特点。表演虽有套路,但李增恒即兴创造的成分很多,他把陕北姑娘的俊俏、灵巧、含羞、娇媚表现得机动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