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腔亦称“土戏”“乐戏”“家乐”,起源于民歌,由农民自唱自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流行于浮山一带的土生土长的小剧种。因为剧目中喜剧、闹剧多,故而取名“乐乐腔”。然而,乐中有忧,悲喜交集。一部乐乐腔的历史,既可一窥浮山地方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时代变换、社会变迁的写照。乐乐腔以自身发展的戏剧性,生动着注解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无奈喟叹。

乐乐腔起源于元、明时期。起初,它只有以民歌为基础的简单唱腔和曲牌,采用地摊说唱的形式表演。之后大量吸收民歌,不断丰富表演形式,明朝末年已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地方小剧种。清乾隆、同治年间,乐乐腔发展到鼎盛时期。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入了乐乐谜,忘了喂毛驴”顺口溜。

据老艺人讲,乐乐腔先后出现过三个流派。演出剧目多为小戏折子戏,亦称“回回戏”;角色行当大多以生、旦、丑小三门为主,尤其是丑角和花旦绘声绘色的表演,集中凸显了乐乐腔笑、闹的特点;服饰以软褶为主,适宜在山庄窝铺进行演出;吹奏乐以小唢呐、笛子等高音乐器为主,曲调欢快,悦耳动听,以欢乐为主;表演形式有戏有舞,有的剧目以舞蹈为主,有的剧目以戏曲的唱念为主。传统剧目有《双官告》《双锁柜》《杀狗记》《金铃记》《借楼记》《绣花鞋》《绣花包》《拐钱不留》《编荆笆》《拐箱子》《三十两》《张三走马》《小秃取鼓》《小六求妻》《奇姻缘》《火焰山》《卖画》《卖豆腐》等。代表剧目有两类:古典舞蹈《五福捧寿》;家庭戏《双拜寿》《拐骡子》《张公赶驴》《张三赶脚》等。

清光绪年间,浮山县曾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两次大旱灾。在饥荒岁月里,乐乐腔因此遭到了濒临灭绝的摧残。幸存的老艺人倾家荡产,外出逃生,戏箱、行头、剧目、曲牌等亦随之散失。

上世纪50年代,浮山县文化部门着手挖掘整理这一失传已久的传统剧种。浮山县文化馆与老艺人邢登昆先后搜集整理了《双拜寿》《卅两》《小秃取鼓》《五福捧寿》等四个剧目,5个锣鼓经、6个原始曲牌。并于1956年赴临汾地区进行了乐乐腔发掘汇演,使这一地方小剧种重现舞台。“文革”中,乐乐腔再遭不幸,千辛万苦挖掘出来的文字、照片、录音等宝贵资料,均被洗劫一空,以“四旧”付之一炬。

改革开放后,当地文化部门重新组织人员从头做起挖掘整理工作。可惜,这个命运坎坷的小剧种原有的23个老艺人,大部分已经逝去,仅存1人。经过工作人员的艰辛努力,终于整理剧目15个,锣鼓经5个,丝线、吹奏曲牌11个。

浮山乐乐腔几起几落的多舛遭际,是它更具传承保护价值


上一篇:【传统舞蹈】佤族甩发舞(临沧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哈尼族棕扇舞(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