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晋都文鼓乐(临汾市)
2018-05-10 10:44
沃民间锣鼓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它以典雅、悠扬、清晰、动听见长,与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威风锣鼓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谓一文一武。由于曲沃曾是古晋建都之地,受到宫廷音乐影响,而曲沃锣鼓又与当地民众憨厚内向的性格、朴实包容的民风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曲沃锣鼓“文”的特征,故称“晋都文锣鼓” 。
作为三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民族文化沿袭相传的历史长河里,这里的音乐文化发展尤盛。西周时期,古晋建都曲沃,历经五世。每逢国家有大的喜庆活动,锣鼓从不缺席,音乐文化兴盛一时。《诗经•唐风篇》中曰:“子有钟鼓弗鼓弗考”,伴之以“子有酒食,何不曰鼓瑟”之记载,形象逼真地描绘了人们酒足饭饱之后自行其乐之景况。
曲沃县民间锣鼓乐主要有锣鼓、鼓车锣鼓和扇鼓,锣鼓分布最广。以前,凡有庙会,必有好几班子锣鼓助兴。全县境内通常以庙会为轴心分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各片锣鼓风格大同小异,但各有千秋,尤以席村锣鼓为代表。演出队伍一般是以八锣、两钹、四鼓、两丁锣为一班。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至鼎盛,锣鼓队伍发展至百人,甚至几百人。记谱原始简单,锣用“O”表示,钹用“X”表示,没有小节线,只用“.”表示,易懂、易学、易记。曲牌由《路行》《慢筛锣》《紧筛锣》《头牌》《贰牌》《叁牌》《肆牌》七部分组成。
晋都文锣鼓是锣鼓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对锣鼓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然而由于各村庙会的取消,晋都文锣鼓日渐失传,唯有乐昌镇席村坚持到现在,但也面临着传承人青黄不接的严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