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方城村花棍舞(临汾市)
2018-05-10 10:30
花棍舞是流传于商河县东八里庄一带的一种特有的传统民俗舞蹈,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一种传统舞蹈,但又带有武术动作,其活动范围大,动作规范,从人体的肩部到脚部都得到了活动,动作优美大方,动律感强,欣赏起来韵味浓厚。
传说
泗洪县的孙元、半城等地流传着一种情趣盎然、热烈欢快、为人们喜爱的舞蹈,叫花棍舞。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曾在这一带放牛。他常和小伙伴们在湖滩上嬉闹玩耍,做各种游戏。其中有—种游戏就是扛花棍。开始他们用赶牛的柳树枝对打,为求一致,各人嘴里数数,然后发展为说
一些幽默风趣的顺口溜。为增加响声,改柳枝为柳棍。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游戏逐渐演变成淳朴、热烈的舞蹈。柳棍经过削皮雕刻成了花棍。花棍在对打过程中,发出清脆的响声,再配上一套完整的歌诀,使节奏更加整齐明快,热闹异常。歌诀中有反映历史传说的,如:“二朗长、二郎忙,二朗上山起太阳,赶到太阳很好过,赶不到太阳哭三场。”有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如:“三朗上山把柴担,一年四季忙到头,再累不过鬼门关。”有的风趣诙谐,如:“梁文友,好喝酒,提个茶壶去打酒,走到槽坊店门口,看见狸猫抓小狗,茶壶砸碎淌眼油,”这些歌诀和谐有趣,韵味十足,较好地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文工团来到半城、孙元一带,发现了这个古老的民间舞蹈,经过团里文艺工作者的进一步加工,把歌诀谱成民间小调,配上抗日救国的歌词,第一次搬上舞台,演出获得成功。从此花棍舞焕发了新的光彩。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艺术,多次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挖掘整理这些宝贵文化遗产。1985年,泗洪县文化馆的文艺工作者,根根中央关于编写民间文艺十大集成的指示精神,对花棍舞的历史源流、发展演变、动作图记、歌决曲谱、服装道具等都进行了系统地整理,附有详细的文字介绍,上报后被省和中央收入舞蹈集成一书。1989年,花棍舞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为赴中国文化音乐节的选拔演出,在淮阴市获奖。这次演出的花棍舞,由专业工作者配上舞曲,用电声乐器伴奏,由24名男女中学生表演。既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又不失浓郁的乡土特色。这一舞蹈经常在地方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可谓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