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翼氏镇“自死墓”的传说 (临汾市)
2018-05-10 09:57
姓氏一词,最早时其“姓”与“氏”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黄帝轩辕氏,姬姓」「炎帝列山氏,姜姓」,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即炎帝,姓:姜,氏:列山;黄帝,姓:姬,氏: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黄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关中清姜河)成。因此,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
以姬姓命名的村落如山西屯留姬村,“肃侯元年(前369年),夺晋君段氏,徙于纯(古音屯)留。”晋恒公及其庞大的姬氏家族被迁徙来屯留,以建姬村。姬村西北部近年发现有自死墓六座(墓内有两盘土炕而无棺),相传我国的“自死墓”废于秦朝,可知姬村始建于秦始皇统一前的战国七雄时期。自死墓,人活六十花甲子,人活七十古来稀。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是自死墓时期。那个时期由于文明落后,当人老了以后生活能力下降,儿子多数养活不了老人,就出现了一个社会问题.。人活到六十岁就要下到自死墓里。地下挖个坑,不埋,但老人决不能出来。有的儿子家里条件好一点的,还打发儿子给送点饭吃.否则就等着冻死饿死,也有的在土崖半腰挖个洞,让老人在洞里呆着,直到死亡,近年在汉江地区发现自死墓30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