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晋国故事(临汾市)
2018-05-10 09:56
继续向北,向着此次山西行的主要目标晋祠前进。之所以说晋祠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是因为整座晋祠就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到亲自到晋祠走一走,看一看,瞻仰一番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封武王的儿子虞到了山西,国号唐,故此虞史称唐叔虞。由于国界之内有晋水,到了虞的儿子继位后就改国号为晋,历史上的晋国这个名称正式出现。唐叔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修建起了晋祠。 晋祠经过历朝历代的维修,规模宏大,尤其是到了2007年在晋祠外又扩建了晋祠公园,使得整个晋祠更加的布局严谨,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成为一处旅游胜景。 一进大门,有一座高大的照壁。照壁是复建的,但其中的砖雕是老物件,名曰“群仙图”,人物雕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最有意思的是仔细观察发现民间传说的八仙,竟然出现了三位。 青铜雕塑《龙兴晋阳》,描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无忌、李绩、尉迟恭、马周、魏征的形象。听了导游的讲解,我随口问了句为什么没有秦琼呢?导游张口就说秦琼不是山西人。我没敢再说什么,心想这六位有一半不是山西人,我也不是山西人,还是别听他讲了,换个导游吧。当然,这是游玩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当个笑话说说。 金人台,宋朝时留下的真迹。主要是为了镇守水妖,根除水患。每个金人身高2米,重达几百斤,用生铁锻造,在宋朝时,已经是极高的制造工艺。 对越坊,明朝的建筑。“对越”匾额,笔力苍劲,笔势雄浑,是明朝书法大家高应元所书,是晋祠匾额三绝之一。相传高应元母亲得病,卧床不起,久医不愈,高应元求签祈祷,得签“添砖加瓦”,意思是让高应元给晋祠增加建筑。高应元细细观察晋祠,发现亭台楼阁,殿堂桥轩一应俱在,唯独缺少牌坊,就准备为晋祠建造一座牌坊。当破土动工的第二天,高母的病果然神奇的痊愈了。于是,当牌坊建好后,高应元就挥毫泼墨,写下了“对越”两个字。对是报答,越是宣扬,对越就是报答宣扬母恩的意思。 鱼沼飞梁,宋朝遗存。鱼沼指的是桥下的方形水塘。古时,人们把圆形水塘称为池,方形水塘称为沼,又因塘中多鱼,故名鱼沼。飞梁指的是水塘上的飞桥,水沼中里34根石柱,柱顶架起斗拱和枕梁,承托起十字桥面,就是飞梁。整座梁架都是宋朝的原物,已有1600年的历史,这种十字形的桥梁是目前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本,再无第二座。当年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来到晋祠看见鱼沼飞梁,大加赞美,叹为观止。由于桥面成十字形结构,可以四通八达,又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鱼沼飞梁名气很大,就连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都有详细记载。 千年古柏。莫小看了这棵侧长的古柏,树龄已有3000年,是周朝的遗存,大文人欧阳修曾写诗描绘过它。古柏历经风雨,终于在某一天站不住,侧倒下来,不偏不倚,正好被旁边的一棵有1000多年树龄的古柏枝丫架住,没有倒地死去,而是一起郁郁葱葱,生活到了今天。后人将这两棵千年古柏命名为“老有所依”。看看现在的一些青年人对待父母的作为,只能感叹人不如树啊! 圣母殿,宋代建筑,殿中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邑姜。邑姜,周武王姬发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育有二子,老大是周成王,老二就是唐叔虞,兄弟两个留下了一个成语典故“剪桐封弟”,说的就是唐叔虞被分封的故事。 宋代彩塑,各个栩栩如生,一共43尊,分别描绘了圣母身边不同工作的侍女形象。据说那个头戴红巾的侍女是个唱戏的,面目表情生动欢笑,而眼神中却流露凄苦哀怨。当京剧大师梅兰芳前来参观,看到这尊彩塑后,也不免动容落泪。 难老泉,晋水的源头,终年泉水不断,水温恒定,被称作晋祠三绝之一。山西有先有晋水,再有晋阳之说。 晋祠是国宝,是中国古人集祭祀、科技、艺术之大成的建筑群。置身其中,不能不为古人的匠心独具而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