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近代民间,"喜丧"习俗的形式较流行,这是人们对丧事处理的又一新的样式,它不象以往的只是单纯信仰神祗鬼魂,而更多注重人生观念和情感表达。 "喜丧"风俗对丧亡的理智而达观的态度显然受到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人们认为在殡尸期间,对于刚离开人世的亲人应给予一种慰藉。一切哭丧、吊孝、祭祀、守灵、送纸钱、烧纸马等都不外乎是为取悦于鬼魂而安慰亲属的具体做法。丧俗的所谓"颂鬼",实际上是安慰人,所以丧葬扎俗发展为"喜俗"形式,使祭祀更体现为深厚的人情味。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人类最朴素、最纯真的感情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因破除封建迷信一刀切的历史原因,民间纸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77年,因宗教政策的逐步宽松而得以恢复。此后,纸扎文化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宇宙飞船、别墅、电视、轿车等新时代的产物也进入纸扎艺术,纸扎艺术日臻完善,规模蔚为壮观。纸扎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是对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上一篇:【传统技艺】内黄枣木根艺(安阳市)

下一篇:【民俗】彬县大佛寺三月八庙会(咸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