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西王禹村纸台(咸阳市)
2018-05-09 15:21
纸台是一种别具特色的社火艺术形式,位于咸阳市礼泉县阡东镇西王禹村。西王禹村的“纸台社火”是其村民在长期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由于“纸台社火”是民间相沿成俗的传统风俗性活动,历史上没有得到官方和社会上层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所以鲜有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关于“纸台社火”和祭祀活动的来源,村民中有这样的说法:
相传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大禹治水到现在的礼泉县西王禹村,见这里洪水成灾,淹没庄稼房舍,百姓性命难保。治水大军废寝忘食,连续奋战七天七夜,但因水势凶猛,收效甚微。玉皇大帝被大禹的治水精神所感动,于是派了他的七个女儿于正月二十三下凡救助。只见仙女们各踩一朵祥云从天而降,人人舒展广袖,立见一道河谷出现,大水哗哗流入河道,这里的水灾被平息了。为纪念和报答大禹与七仙女的治水之恩,村名由此改为西王禹村,村西一条大禹走过的路被人们称为‘禹路’。村南二里远的排水河谷被人们称为“霄河(云霄之意),虽已干涸,但河道至今依稀可见。村子中央设立庙堂,取名“青云寺”,内设“禹王殿”、“王母庙”等。于每年正月二十三烧香祭祀,晚上由村里的灵姑秀女扮成仙女模样,挂着纸台(意为脚踩祥云),随着鼓点移动变换队形,取意仙女下凡,可保村子平安。正月二十三的古会和纸台表演数千年来从未间断。虽然寺院于解放后毁掉,祭祀活动也不再进行,但正月二十三的古会和走纸台这一习俗却依然保留下来,而且走纸台也由晚上改为白天,它已经成为大众的一种娱乐方式。
纸台社火是西王禹村村民在其独特的文化历史环境和长期农耕生活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空间”形式,具有独特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纸台社火是西王禹村独有的、娱神娱人的民间狂欢节,集中展示了西王禹村的歌舞艺术。纸台社火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村民便集中起来在原古庙位置进行纸台社火表演。
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纸台社火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机。近2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西王禹村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加上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强,使得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王禹村村落文化不能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维护和支撑着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也正发生急剧变化,西王禹村传统社会的农耕文化日益衰弱,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将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西王禹村纸台已列入第三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