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钱氏习杨掌(安阳市)
2018-05-09 14:02
清代乾隆年间,高宗六下江南,览湖光山色,访文人贤才,考治国方略,兴大清伟业,然途中有招摇过市、糜费过甚之状,与康熙六次南巡的作风,效果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其问政于市,抚臣亲民的故事,为世人传扬。
嘉兴钱氏,乃吴越王钱镠后裔。二十六世孙钱陈群(1686~1774),字主敬,号集斋、香树;二十八世孙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福老人。此祖孙(从孙)两代人六伴乾隆巡游,在嘉禾,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佳话。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下江南。南书房近臣、刑部侍郎钱陈群扈从高宗出巡。至杭州,随驾钱王祠陪祭吴越王。游嘉兴南湖间,乾隆索阅钱陈群《香树斋诗集》,见内中题《夜纺授经图》后,感动圣恩,亲笔在钱陈群母亲陈书(1660~1736,号南楼,清代女画家)所作“夜纺授经图”上御书“清芬世守”四字。钱陈群感恩戴德,取乾隆御题,定本宅堂号为“清芬堂”。
“夜纺授经图”画以慈母边纺纱劳作,边教子读书之景。钱陈群自幼受诲奋发,功成名就。他在画上倾情题诗:“母兮儿饥,母兮儿寒,汝父行役,儿不学,我废绩,废绩妇所羞,不学人所惜,思之思之,泪下如雨。”母画子序,珠联璧合,唇齿相依之情,感天动地。乾隆返京后,为“慈孝之意,恻然动人”的钱氏“夜纺授经图”感叹,遂于“乾隆壬申(1752)春正之五日”书七绝二首。诗曰:“篝灯课读澹安贫,义纺经锄忘苦辛。家学白阳谙绘事,成图底事待他人。”“五鼎儿诚慰母贫,吟诗不觉鼻含辛。嘉禾欲续贤媛传,不愧当年画荻人。”(乾隆诗颂钱氏之举,故宫太极殿乾隆御碑廊石刻有记。)钱陈群喜将御诗裱于“夜纺授经图”之首。画作可谓登峰造极,光彩夺人。当朝名公巨卿陈元龙、张廷玉等十三人继而纷纷附以题跋题诗。后此图以石刻拓成长卷,称“御笔石芝图”,分由钱氏族人珍藏。
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明前,钱陈群携子钱汝恭、从孙钱载放舟海盐,经半逻、圩城,一路上以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分韵赋诗。钱陈群成诗十一首,子、孙各十首。次年(1757)初,乾隆二下江南,钱陈群再次扈驾同巡。行前,钱奏笺献诗,仰求训示。帝南巡途中,诗兴勃发,步钱陈群诗原韵和诗十首(其中钱诗第九首未和)。钱欣然,后将乾隆和诗恭摹勒石于家(此诗碑现存揽秀园)。
钱陈群原诗第二首咏:“故里诸郎折柬催,为言带雨菜花开。春分节后花齐放,今喜看花人又来。”乾隆和诗吟:“忽忽过隙白驹催,问道家居七秩开。跸路迎銮多旧侣,就中颇喜此人来。”臣唱君和,朝野罕闻。乾隆与钱陈群的君臣之谊,文字知交,不同凡响。
钱陈群原诗第八首云:“支派南钱与北钱,踏青来往忆当年。而今头白寻初地,又是清明二月天。”乾隆和诗曰:“世族钱塘嫡派钱,御儿迁里是何年。滮湖淼淼澄明水,可养胸中一片天。”钱陈群对祖先的敬仰,乾隆对钱氏的敬重,心心相印。难怪乎,乾隆六次南巡,必有钱氏陪祭钱王祠。
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宗第三次南巡,已告归在禾的钱陈群即赴常州恭迎圣驾,伴君巡游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地。
乾隆三十年(1765),高宗四下江南,驻跸烟雨楼。又召钱陈群吟诗论文,其乐融融。已是七十九岁高龄的钱陈群,依受君主所敬,君臣情投意合,善始善终。
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高宗第五次、第六次南巡时,翰林院修编、内阁学士钱载代表钱氏后裔赴杭州钱王祠迎驾陪祭……
乾隆六下江南,嘉兴钱氏次次相随。同一族人自始至终伴君巡游者,历史上恐怕就此一例。
嘉兴钱氏,五百年来,股肱干臣,学者名流,一脉相承,层出不穷。据嘉兴学院的钱氏三十四世孙钱霆近编《嘉兴钱氏人物史略》初记,从明正德年间起,历清朝光绪止,嘉兴钱氏有进士16名,举人34人之多,为嘉兴望族中绝无仅有。而连续十三代考中进士、举人的,在中国1300多年科举史上也属罕见。近代,嘉兴钱氏后人遍及海内外,成名成家者无数。原水利部部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就是钱镠三十三世孙;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的钱李仁,为钱缪三十四世孙……
莲花桥畔“南门头钱家”,在老嘉兴家喻户晓。位于今禾兴南路近杨柳湾之地的钱宅,为十开四进明清建筑群,雕梁画栋,古朴典雅。1998年,它却被视作普通民宅而拆除,乾隆御迹“清芬堂”匾额及石刻毁于一旦。所幸的是,乾隆题《夜纺授经图》的御诗碑被钱氏后人保存下来。嘉兴一中“清芬堂”图书馆的兴建,彰显了新时期嘉兴钱氏对这方水土怀恋和感恩的赤子之心,这也是钱氏留在今天嘉兴的一个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