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神居山传说(扬州市)
2018-05-09 13:10
神居山位于高邮湖湖西的送桥镇天山片区境内,曾被称为“淮南众山之母”、“淮南第一山”,是苏皖两省四县(市)结合部。因境内1200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熔岩而形成,是一处典型的火山溶岩丘陵地区。天气晴好,登临神居山,向北可远眺高邮湖,向东则可看见高邮镇国寺塔。
神居山传说为我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尧出生地,也是尧文化发祥地。
神居山一带,东晋时曾经是著名的淝水之战古战场一部分。战后因受权贵排挤,宰相谢安出镇广陵,政治上的失意使其从此隐居神居山,苦练丹药。“更踏蒿芜向丹片,荒冈曾有谢公游。”后南齐的亘公也在此建庵修道,炼丹种药,并得道成仙,神居山由此而得名。如今,历代文人墨客所浏览过的当年他们所用过的仙人井、仙人棋、排牙石等,都因采石破坏而不复存在。
神居山下的乔庄是宋代杨门女将穆桂英出生地,据称山脚下至今还有穆桂英的遛山沟、栓马桩、操兵坝、上马台等遗存。到了明代,山下人烟深处,还出了一个吴三桂,明时镇守山海关,清时立为藩王,权倾朝野,降清反清,成为名噪一时的历史风云人物。
天山汉墓和古悟空寺曾是神居山地下和地上的标志性建筑物:
1979年发掘于神居山的一号西汉墓葬,其木梓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黄肠题凑”,并出土金缕玉衣残片等。第一、二号墓葬的墓主人系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汉武帝之子)夫妇同茔异穴的合葬墓,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该汉墓早已被整体搬迁到扬州城区保障湖边的“汉陵苑”博物馆。因短暂商业利益,而将重要墓葬整体搬迁,是对历史和后人的极端不负责任。随心所欲、枉顾历史、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连2000多年前的广陵王刘胥家族也不放过,将深埋地下的墓葬强制拆迁,还美其名曰“让广陵王回归故里”,这大概也是当今遗产保护和工程建设的一大发明。看来玩弄起偷梁换柱、弄虚作假、借尸还魂、桃代李僵,堂堂官府真是得心应手。试问:当年的决策者为什么不将自家祖坟也搬迁回自家宅内,让先人回归故居?照此办法,距今才300~500多年、位于北京昌平的十三陵可以整体搬迁到天安门广场;距今已2000多年、位于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也可整体搬迁到上海世博园,其他诸如三星堆遗址、马王堆汉墓等等都可如法炮制,以吸引更多游客,赚取更多利益,赢得更多政绩。如今,神居山的原汉墓发掘地已沉入堰塞湖中,仅露出一点被采石削平的山尖和几处后来建筑的屋顶,其原址原貌根本已无法窥见一斑,整个景区和湖边四周吝啬到没有设置任何的遗址标识。窃以为:凡重大工程、历史遗址的修建和保护,均需将决策者、设计者和实施者的姓名刻石立碑,置于建筑墙上,让历史裁定,让后人评判。
悟空寺曾是神居山乃至淮左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古悟空寺始建于西汉末年,当时是广陵王刘胥的后人,为帮助守护广陵王陵墓而建。到北宋时期,悟空寺扩建规模达到顶峰,据说庙堂达九十九间半之多;寺旁的两棵汉代古银杏枝虬叶茂。黄廷坚、秦少游、苏东坡等宋代名士都曾登临山巅,遥望甓湖帆影,静聆幽谷清音,吟诗唱和,留下不少咏山佳篇。“神山爽气”曾是著名古秦邮的八景之一。到了清代,虽遭多次焚毁,悟空寺依然还剩三十余间;抗日战争期间,被炮火摧毁了一部分;文革浩劫中因“破四旧”,被红卫兵一把火烧了三天三夜,悟空寺不复存在。如今,悟空寺仅有大雄宝殿和天王殿两座在原址上新建的庙堂和两侧几所房舍,香火冷清,一片凄凉。目前有一年青僧人在此看护,伴有一猫两狗,手持手机,举止有礼。殿后有一仅余的古银杏树,了无生机,据树上标牌显示,其树龄已达426年。
据闻,总投资达38亿元、商业化运作的高邮“神居山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开工不到三、四年就偃旗息鼓,成了烂尾工程,仅留下大煞风景的高达9.9米的帝尧塑像,广场早已成了晒谷场。某地能一掷千金,修建离宫、故居、祖陵,却无力修整这一近在咫尺、世人瞩目的重大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