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2712463744.jpg

沅陵山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产物,其艺术风格质朴、高亢、唤情、逗乐,是喜、怒、哀、乐的真情流露与表白。在风格上形成三大色彩区,即上河腔系、下河腔系和北河腔系。每一腔系又由多种腔调构成,其中尤以“顿顿腔”最为出名。

    上河腔系:以深溪口为中心,境内沅水上游两岸方圆区域。主要是以“落阳腔”为色彩腔调,特征为旋律线不断下行,就象太阳落山,曲调婉转悠长,节奏舒展自由,行腔中即兴装饰音丰富,如《天上大星配小星》。第二句句幅特别长,是第一句的两倍有多。第一句词基本上是均匀的拉开,一个衬词小节后,第二句开头基本上是一字一音,从例数第三个字开始把字的间隔时间拉长。例数第二字拉得更长,插上很多衬词,等出现最后一个字时,结束了全曲。优秀传承人有向景秀、杨发勇等。

    下河腔系:它是以“顿顿腔”为主要色彩腔调,曲调悠闲,第一、三句句末拖腔时同音顿唱法,结合地方语音特点,形成独特的风格。这种顿唱法和语音造成的旋法给下河两岸方圆区域,渲染了一层特有的色彩。如《天要下雨先到风》,主要传承人有张齐丰、全桂娇等。

    北河腔系:它是以“高山腔”为主要色彩腔调。“高山腔”高亢、自由,不同的人延长变化很大。第一句、第三句句幅长大,它和“落阳腔”句幅结构恰恰相反。如《十八大姐壮如牛》等,演唱时,自由延长音可根据每人和气息量来决定音的长短,越长越优美,越有山野风味。第二句紧凑多了,基本上是一字一音。主要传承人有龚由青、向上等。


上一篇:【民间文学】苏东坡传说(扬州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神居山传说(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