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黄金坝传说(扬州市)
2018-05-09 13:03
明清古城区的东北有片地称黄金坝,原先这里曾有座拦水截流、巩固堤防的“黄金坝”,不过早就毁了。《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载:“黄金坝在府城西北,嘉靖《惟扬志》谓为黄巾坝,久废。”坝的废弃不会迟于明嘉靖年间。坝虽毁,但以坝而名的地片名,沿用至今。
黄金坝始建的确切年代无法考证,很有可能是唐代宝历二年(826),时任淮南节度使兼盐铁使的王播开七里港河后建的。王播七里港河的位置,根据考古的发现结合《旧唐书·王播传》和《扬州水道记》的记载,王播七里港河从南门外的七里港到今龙头关转向东,达今大水湾折向北到今黄金坝,再由黄金坝向东过禅智寺桥入官河,就是今绕城的古运河。
原漕运水道官河穿过唐罗城,由于年久河泥淤积,漕运受阻;商人又占道经营,临街搭铺,街道日渐狭窄,行旅拥滞。唐贞元四年(788)和唐宪宗元和三年(808),虽经两度综合整治,但十多年后,罗城内的官河又淤塞,王播遂开七里港。王播开七里港河是利于漕运,宋代以前水位南北低,河边无堤,水易走泄,以堰埭平衡,堰埭是壅水土坝,用来提高水位,便利水运或灌溉。黄金坝的作用是“以蓄内河之水”。(《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水道上建了堰、埭、坝,虽确保了水量,但过往船只要卸货翻坝,航运十分不便,宋代开始毁堰置闸。王播七里港河是维系朝廷命脉的重要通道,为保证漕运畅通,这条通道上的黄金坝盖也就废于那时,所以嘉靖《惟扬志》称其“久废”。
江苏出版社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扬州民间传说》中有一则《黄金舍身做坝救百姓》的故事,故事的梗概是,古代这里靠近大海,村里有个叫黄金的青年忠厚善良,乐于助人,以打鱼卖鱼为生。神仙听说黄金的人品,令东海龙王三太子乔装考察,经三太子查核,民众所传不谬。东海龙王的三太子,送给黄金一株灵芝,可供全村治百病;十八粒稻种,可保五谷丰登;一颗避水珠,可保全村不遭水患。但只保一村,不保一片,避水珠不能放进嘴里,否则就会变成大坝。三年后,东海潮水猛涨,黄金所在的村子平安无事,而周边的村子即将被水淹,黄金把珠子吞下肚去,化成了一道大坝,挡住了汹涌的巨浪。救了这一大片的人,人们为纪念黄金,就把大坝称作“黄金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