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仪镇在唐代名为灵宣,唐僖宗乾符六年(877年)七月,黄巢起义军由采石矶渡口,攻克六合、天长,淮南节度使高骈向朝廷告急,“贼六十余万屯天长,去臣城(扬州)无五十里。”高骈所述之地,当为灵宣一带地区。

宋建隆元年(960年),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对赵匡胤“黄袍加身”称帝不服,屯踞扬州反宋。宋太祖亲率大军征讨,曾驻跸于大仪朱仙观(东林寺),由此可见大(dài)仪在宋初时,即已得名。

据明《嘉靖惟扬志》载,宋初,这里设有大仪驿和大仪铺,供传送官方文书的人在此交接和休息。其时,江都境内有西门、大明寺、七里、席帽儿岗、九女涧、甘泉、故驿、曹家店、大仪九个递铺。

1134年,南宋名将韩世忠,曾在大仪勒兵五阵,设伏二十余处,大败金兵。由此,留下了韩世忠大仪大捷的动人故事。

靖康元年,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腥风血雨,家破人亡。金军一举攻下大宋王朝的首都汴京,掳走徽钦二帝、皇宫大臣、皇宫内眷,收缴了绝大部分马匹、武器、金银财宝。

建炎三年,金军再次奔袭扬州,正在行宫寻欢作乐的宋高宗吓得只带少数随从策马出城,仓惶渡江,民间传说的“康王泥马渡江”就是指这回事。

绍兴四年,伪齐皇帝刘豫再次起兵十余万,金朝也派出讹里朵、挞赖为左右副元帅,领兵五万,当时号称二十万,共同南侵。

金齐联军故意避开了岳飞所在的中路战场,向东线两淮长驱直入。宋高宗一面做好逃跑的准备,一面命令韩世忠“整饧防备,图谋进取”。言辞十分恳切,韩世忠接受诏书时十分感动,“主子忧虑如此,臣子怎敢偷生”。和韩世忠同为节度使的刘光世,当时驻在淮西,临阵脱逃。另一个节度使张俊借口“堕马伤臂”拒绝出征。两人畏敌如鼠,根本不执行高宗驰援的命令,韩世忠孤军奋战,北渡长江,来到首当其冲的扬州。

大仪地处天长与扬州的中间,地势高低起伏,丘陵延绵数里,扬州的东部与北部均为水网地带,而大仪是扬州西北的门户,由中原而来的敌军进攻扬州,必经大仪,大仪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韩世忠让统制解元带领部分兵力守高邮,为防金军主力,自己亲率骑兵到大仪,以阻挡敌军铁骑。金军的骑兵十分骁勇,军士与战马都身披铁甲,弓箭无法射入,每次战役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敌军大军压境,韩世忠临危不惧,出奇冷静,他骑马巡视了大仪的地理形势后,成竹在胸,命令士兵砍伐树木,筑成栏栅,横在敌军必经之路上。栏栅由粗大的树木埋于泥中,能够有效阻止敌军骑兵,战车的进攻,便于伏兵出击,但也断了自己的归路,万一阻挡不住敌军的攻势,自己也将全军覆没,韩世忠已经抱定了与大仪阵地共存亡的决心。

宋高宗一面让韩世忠抵抗,一面又让投降派派人到金朝卑躬屈膝议和,魏良臣去金朝议和时,故意借道大仪,察看韩世忠的动静,以换取金人信任的筹码。

韩世忠久经沙场,深知用兵之道,对魏良臣的险恶用心使用了反间计,首先将部队隐蔽大半,连埋锅造饭的洞穴都填平了不少,对其余的部队,整顿军马,收起帐篷,佯作开拔镇江。魏良臣问韩世忠下一步打算时,韩世忠说“已经接到了朝廷的命令,退守长江以南,再说,我只有区区几千人马,面对二十万敌军,不是以卵击石嘛”,魏良臣连连点头称是。等魏良臣一离境,韩世忠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后撤行动,并对身边将士说:“看我鞭子行事”。当时驻扎在大仪的一万多骑兵,号称“背嵬军”,是韩世忠的精锐之师。在大仪布下五阵,设伏二十余处,从大仪南的凤岭到西南泗涧再到坡山口,直至西北的路北墩头、正北的路北团结一带,一万多部队隐蔽在栏栅的后面,居高临下,以逸待劳。

这时,金军正在安徽一带,讹里朵在竹垫镇,挞懒在泗洲,先锋达索驻天长,魏良臣到天长,金人询问宋军的动静,魏良臣卖国心切,详细的告诉金人:韩世忠驻大仪只有三、四千人马,并已接到朝廷后撤的命令,正拔营回镇江。达索听了大喜,唯恐韩世忠过江,立即率领军队铁骑直奔大仪而来。

当时已是深秋,又逢一场秋雨,秋风萧瑟,透出一股杀气,黄泥路面经雨一淋,军马的蹄子上都沾起了一团一团的烂泥,甩也甩不开,马队行动缓慢,离大仪还有五六里已经疲惫不堪,马队还要再爬一次高坡,韩世忠占了天时地利人和,见敌军已入圈套,将士同仇敌忾。韩世忠在帅台上战旗一挥,战鼓突然急促响起,顿时,伏兵从天而降,背嵬军手持长斧,上砍人胸,下砍马腿,奋勇杀敌,喊声震天。敌军无心恋战,掉脸就走,互相践踏,阵势大乱,韩世忠率部活捉先锋达索等二百余人,金军慌不择路,许多人溺水而亡,韩世忠一直追杀到淮水。后来讹里朵与挞懒会兵一处,准备反扑,已经向韩世忠下了战书,韩世忠欣然应允。适逢阴雨连绵多日,金人粮草接济不上,沿途百姓坚壁清野,无粮可掠,只得杀战马充饥,全军将士怨声载道,军心涣散,两统帅见胜利无望,正好又得到金主病重的消息,无心恋战,只得在深夜引兵撤退。此次战役以韩世忠的全胜而告终。

捷报传到临安,群臣庆贺,高宗高兴地说:“韩世忠忠勇,朕知道他必定成功”。并亲下诏书表彰,后来史学家称大仪大捷为“中兴武功第一”。

韩世忠在国家危难、山河破碎时,置生死于度外,挺身而出,奋勇抗击外敌入侵,成为继岳飞之后又一个光彩照人的民族英雄,大仪大捷作为抗击外敌入侵的光辉典范而载入史册,大仪也因此声名显赫。

上一篇:【传统舞蹈】鲁山高桩故事(平顶山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国藩溪砚制作工艺(湖南省)传承人:曹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