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鲁山高桩故事(平顶山市)
2018-05-09 12:22
高桩故事,又称高装古饰,起源于鲁山县的背孜、瓦屋,流传宝丰、许昌、洛阳、南阳、平顶山等周边区域。2015年,被列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
鲁山高桩故事是在背孜、瓦屋一带流传下来的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入力学、美学、戏曲、魔术、杂技等艺术元素,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想象力与智慧。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扮高桩故事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由于参演人数多,对主要演员的技艺要求较高,只有做到统一指挥、相互协作、默契配合,才能达到气势恢宏、惊险神秘的演出效果。高桩故事表演的前奏十分繁杂,涉及道具、服装、化装等诸多事项,故此,每表演一次,都要做半个月的精心准备。
高桩故事的主要看点在于上桩。由于是在高达十二米的高空表演,所以表演者体重严格控制在十五公斤以内,表演者一般是男扮女装的儿童,以喜剧人物为主。表演时小演员依靠巧妙的道具依撑,站在中桩演员手中的纸伞、弓箭或花朵之上,让观众得到惊险奇特的视觉享受。
高桩故事能达到叹为观止的造型效果,主要在于精巧的道具设置。上桩的小演员,站在中桩演员手中的纸伞、花朵或弓箭上,轻松自如地进行表演,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其中的技巧为:中桩演员手中的道具背后隐藏着一根焊在底装贯穿上下的细钢筋,并且钢筋的最顶端焊有一个可容纳一只脚站立的容器,这个容器,为小演员提供了狭小的站立空间。除此之外,小演员在上桩之前腿部还固定有用钢筋折成的“拐子”,露出的部分用布条缠绕、掩盖,正是它将小演员腿脚和顶端的容器固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