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扬州叠石(王氏叠石)(扬州市)
2018-05-09 11:28
堡城村自古以来多能工巧匠。这里的叠石和园艺堪称扬州的“双绝”。堡城王氏叠石世家从康乾盛世扬州造园叠石的鼎盛期,一直传承至今,几乎代代有名师。
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云:“扬州以名园胜,名胜以垒石胜。余氏万石园出道济手,至今称胜迹……至若西山王天于(应为王庭余)、张国泰诸人,真是石工而已。”王天于即堡城王氏叠石世家的第二代传人王庭余,是堡城王氏叠石世家见诸古籍的第一人。
中国造园叠石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北派叠石、苏派叠石、扬派叠石三大流派。在扬派叠石中,堡城王氏叠石是最重要的一支。除了上述的王庭余以外,还有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的王长玉,民国时期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王再云,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王鹤春、王鹤兰,以及目前王氏叠石大军的领军人物王鹿芝等。
二十世纪初,扬州城内居住的达官显贵及盐商大贾,如李长乐、周扶九、黄德春、肖玉峰、王柏龄等住宅园林中的假山,大都出自王长玉及其徒弟之手。至若王长玉之子、被公誉为扬州现代叠石名师、在叠石界赫赫有名的“王老七”即王再云,贡献更是不小。民国期间,他与相士余继之(假山设计师、餐英别墅的主人)相配合,在扬州城内叠石造园,至今仍可看到的有甘泉路81号的“匏庐”、嵇家湾2号的“怡园”、史公祠的梅花岭等处的湖石假山。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受聘于扬州市政工程处,专事假山的堆叠、维修及花木配置等工作。他曾带领30余名堡城叠石工匠,为修复、拯救扬州旧时留下的园林假山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何园完成了两大工程:一是何园内蝴蝶厅向北100多米的太湖石假山;一是何园内水池西南高耸约10余米、并有盘山石道攀登的太湖石假山。他还曾受聘至泰州、高邮、南京以及山东、安徽等地叠石,留下了扬派叠石的件件佳作。
堡城叠石世家的第六代传人王鹤春、王鹤兰,解放初期,在其父王再云的带领下,曾为修复、拯救扬州旧时留下的园林假山作出过贡献。后来,王氏弟兄带领堡城叠石工匠,不仅先后修复了“十年动乱”期间惨遭破坏的个园、何园、萃园、小盘谷、大明寺、泰州的泰山公园和苏州虎丘等10余处园林假山,而且承建了扬州盆景园、史公祠和山东、西安、庐山、北戴河等风景名胜区的假山,使扬派叠石继续扬名于省内外。
扬派叠石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特色鲜明,故而经久不衰,堡城王氏叠石就是明证。然而,堡城王氏历代以来最令人遗憾的就是历代传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对王氏叠石技艺缺少书面总结与文字记载,数百年来,他们全凭“选优、欣赏、实践、点拨”这8个字代代相传。所谓“选优”,就是从子孙中选择资质好、悟性高的做传人的苗子并加以重点培养,有意识地将他们带到近处施工现场玩耍,从小进行叠石的艺术熏陶。这是王氏叠石代代有名师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欣赏”,就是教育子孙从小注意欣赏天上云彩变幻和画中山水的布局、峰峦的奇特,从中受到启发,为以后叠石造型的构思打基础;所谓“实践”,就是从十几岁的少年时代起,就让他们参加叠石的劳作,从比较轻微的劳动一直做到能领工,这样,一个王氏叠石传人的雏形就初步出来了;所谓“点拨”,就是以王氏叠石的要诀来点拨他们。王氏叠石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逐渐总结出叠石技法的要诀,这就是“宜真不宜假,宜整不宜碎,突出峰秀点,石纹(含石形、石色、石理、石性)仔细配”;“真山似假则名,假山似真则绝,叠石散碎则假,峰多纹乱则乱”。这八句要诀,包括了从叠石堆砌到山体造型的全部内容,王氏叠石的特色也就尽在其中了。目前王氏叠石的第七代传人王鹿芝,就是循着这条传帮带的路子培养出来的。
王鹿芝,高中文化,是扬州叠石名家“王老七”王再云之孙,王鹤兰之子。在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下,从小就对叠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就跟着父亲学艺,悟性高,加上对叠石的痴迷,很快就基本掌握了王氏叠石的祖传技艺,24岁时就带领施工队独立从事叠石工程。他珍视祖传技法,施工态度严谨,宁愿生意不接,绝不粗制滥造。有一次,王鹿芝在外地为一私企老板的庭院叠石,在施工过程中此人突然提出“上不封顶”的要求,取其“财源滚滚无尽头”的吉祥之意。而山顶是叠石造山造型中最为重要的高处造型,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王鹿芝一再解释,此人仍不愿放弃这一有损叠石造型的要求。结果工程未结束,王鹿芝就带着施工队走了。由此可见王鹿芝对祖传工艺的珍视。王鹿芝在省内外的叠石作品也不少,其代表作有南京雨花台“天降雨花”园内的黄石假山、北京空军招待所内的湖石假山、南通锦绣花园中的黄石假山、京沪高速公路高邮段龙奔服务区内的湖石假山、扬州体育公园内的假山等。目前,王氏叠石后继有人,王鹿芝之子虽然正在高中学习,已能为其父的叠石工程在电脑上作山体造型。他决心在更高文化层次上接手祖传叠石工艺,再创王氏叠石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