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武安扛桩(晋城市)
2018-05-09 09:37
扛桩。如果做成假人,设机关来表演称为假扛桩。而武安扛桩属于真扛桩,铁架上装饰扇、花、云、山等景致。另外当地百姓为了凸显扛桩“高”的特点,将其称为“高扛桩”。
武安扛桩已有百年历史,《沁水县志》中民间文艺杂耍这部分对武安扛桩有所提及,并记载道:“正月十五‘闹元宵’,也叫灯节,一年之首最热闹、最快乐的节日。农村扮起各种故事,如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玩竹马、扛扛桩、耍龙舞狮。”可见,扛桩是老百姓在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这项民间艺术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关于武安扛桩的起源还有一个故事,原来武安村拥有一座酷似船只的五角高楼和形似划船工具的“赵板”,这样的话有船和划船工具,却没有缆桩,所以人们必须得办桩,才能让船安稳的停靠在武安。故事的真实性虽有待推敲,但我们至少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到扛桩对于武安百姓的重要性。据笔者调查,武安扛桩是二十世纪初由村民关永茂从河南周口“引进”的,他前往河南做生意时,意外地看到了扛桩表演,被这种民间艺术深深吸引,速回到老家,兴奋地告诉几位朋友,然后一同前往周口见识和欣赏了扛桩技艺,并把它带回了家乡,一直延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