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建湖“十八团”杂技 (盐城市)
2018-05-08 15:13
作为全省唯一坐落在县城的省级文艺团体,江苏省杂技团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建湖杂技”的唯一传承保护载体。建湖杂技源远流长,古时称之为“十八团”杂技。“十八团”位于建湖县中部(今庆丰镇),历史上以庆丰为轴心的十八个自然村庄错落有致,形成十八个马戏团体的聚居地,且技艺超群,“十八团”因而名扬天下。
上世纪80年代,建湖县境内草埝口汉墓群出土的墓葬,墓室的壁画上就绘有类似现代摔跤的‘角抵图’。画像石刻中所表现的‘百戏’画图,形象逼真、技艺精湛,真实记载了‘十八团’艺人表演的倒立、翻筋斗、弄球、吞刀、吐火等技艺。
汉、唐、宋时期,“十八团”杂技艺人就经常在京城的乐棚中表演,有时还为宫廷演出。元代,随着元曲、戏曲等艺术种类增多,杂技逐渐失去在宫廷里“受宠”的地位,“十八团”杂技就在民间演出。在百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十八团”杂技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提高。明朝初年,苏州地区一部分杂技艺人迁至“十八团”,加上本地杂技艺人,计有200多户。清代庙会盛行,“十八团”杂技班子经常去外地赶会演出。康熙年间,“十八团”创办马戏会,每年重阳节前后为会期,时间半个月,会址设在古基寺,届时,凡流散在外地的“十八团”艺人都回原籍各显其能,交流技艺。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杂技艺人和杂技爱好者纷纷专程前来观光或拜师学艺。
后来‘十八团’杂技走出国门,前往日本、东南亚、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为杂技艺术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高同宝一家在日本、东欧演出,深受观众欢迎,被称之为‘高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