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淮剧 (盐城市)
2018-05-08 15:00
淮剧,又名江淮戏,是江苏省三大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淮剧起源于苏北盐城西乡(今建湖县),起初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淮阴、盐城、扬州等地区,后流行区域逐步拓展,在沪宁沿线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以及安徽滁县、浙江长兴等地也逐渐流行。此外,在合肥、武汉、南昌、杭州等地亦曾留下过演出足迹。淮剧是由民间说唱“门叹词”与苏北“香火戏”相结合,并吸收了里下河“徽班”的艺术精华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流传至今,已有 200 多年历史。门叹词源自农民号子和田歌,初为一人击板而歌,继而为二人对唱,是一种沿门卖唱的说唱形式。香火戏则是当地酬神的民间表演形式。二者联合演出,俗称“三可子”,并逐渐形成“江北小戏”,主要演出一些对子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后有大批徽剧班社进入里下河地区,江北小戏渐与徽班同台演出,谓之“徽夹可”。在与徽班合演时,吸取了徽剧中剧本、器乐、曲牌、唱腔、表演等方面的一些艺术成就,逐渐发展成熟,遂称“江北大戏”。1912 年左右,艺人何孔德等首次将之带到上海街头演出,并于 1914 年在闸北太阳庙建立第一个江北戏院,使淮剧正式立足于都市。1956 年,“江苏省淮剧团”成立,之后上海也成立了“上海市人民淮剧团”。扬州、淮安、泰州等市的淮剧团也相继成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正式定名为“淮剧”。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淮剧的剧目积累非常丰富,既有经过几代艺人传承下来的大量优秀传统剧目,如以《兰桥会》、《陆志春赶考》等剧中人物命名的所谓“九莲”、“十三英”,以及《土牢记》、《荆钗记》等“七十二记”,也有抗战时期创作的一批革命剧目,如《渔滨河边》、《照减不误》等,还有建国后整理与创作的优秀古装戏《蓝桥会》、《千里送京娘》等,更有解放后创作、多次赴京演出的优秀剧目《金色的教鞭》、《打碗记》、《一字值千金》、《奇婚记》、《太阳花》、《来顺组长》、《画像》等。淮剧的舞台语言和音韵以建湖方言为标准。淮剧的二十道音韵中将入声字单独列韵,为淮剧所独有。淮剧最初的声腔为 [ 淮调 ](又称 [ 老淮调 ]),后受徽剧和京剧影响,创造了 [ 靠把调 ](又称 [ 老徽调])。早期淮剧的声腔即以 [ 老淮调 ] 和 [ 老徽调 ] 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此后出现了一批女演员,也开始用二胡伴奏,便出现了 [ 拉调 ]。著名演员筱文艳又在 [ 拉调 ] 等基础上新创出 [ 自由调 ],[ 淮调 ]、[ 拉调]、[ 自由调 ] 遂成为淮剧的三大主调。另外还有一些富有个性的其他曲调如 [ 下河调 ]、[ 蓝桥调 ]、[ 磨房调 ]、[种大麦 ] 等,以及经常运用的民间小调如 [ 柳叶子调 ]、[ 拜年调 ]、[ 丁黄氏调 ] 等,加上脍炙人口的“五大宫曲”,据初略统计,淮剧曲调竟有五六十种之多。淮剧一方面因其产生于民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因此其艺术风格朴实淳厚,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徽班”的熏陶与影响,因而形成行当齐全,文武皆备,“袍带”、“靠把”戏大气盎然,不同于一般地方小戏的特征。淮剧以唱工见长,一连几十句、上百句,紧扣剧情,出彩不断的即兴演唱,是淮剧声腔的一大特色,能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