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昆曲 (盐城市)
2018-05-08 14:58
昆曲,又名“昆山腔”、“昆剧”,流布于全国的传统戏曲剧种。据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记载,昆山腔为元末顾坚所创,现在一般认为是明代嘉靖年间经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加工提炼后形成。其后,昆山人梁辰鱼进行了进一步改革,编写了第一部昆曲传奇《浣纱记》,影响由此扩大,并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明代四大声腔。发展至万历末期,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吴门”了。从明代天启初到清代康熙末的一百余年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新作不断涌现,表演日趋成熟,行当已经形成,在形式上也完成了从动辄四五十出的全本传奇,向生动精彩的“折子戏”的过渡。及至清代中叶,地方戏曲蓬勃兴起,昆曲虽尚活跃在民间结社的自娱性演唱中,但总体上已逐步走向衰微。1921年具有深远影响的“昆曲传习所”在苏州创办成立,培养了一批颇具实力的精英人才。但由于时局动荡,最终未能形成气候。新中国成立后,昆曲事业得到振兴,特别是新编昆剧《十五贯》的演出,促进了昆曲的发展。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一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为昆曲带来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