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渔民婚嫁礼仪古已有之,清代至民国初年定型。主要流布在洪泽湖渔民中间。洪泽湖渔民奉行水陆不通婚,渔农不联姻,婚嫁均在渔帮中进行。整个婚嫁要经过“三界合同书”、“水礼”、“过船”、“开喜舱”、“回船”、“双打鱼”、“喜酒令”等程序,嫁娶时除了衣服首饰没有任何橱柜家具。

一、三界合同书。 

洪泽湖渔民的婚嫁一般是由媒人说合,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写“三界合同书”。“三界合同书”就是媒人帖子,是定婚手续中的凭证。是由提亲的水媒两头说合,在双方家长认可并征求子女意见的基础上,请媒人和水童子(坛头)等根据婚配男女的生辰,用干支五行推算阴阳八字,相配者请人写好大红喜帖,由四大媒人传换庚帖。媒人四个,最好是两对有儿有女的圆满夫妻。由于这生庚媒帖上写有结亲男女双方家长和水人的名字,渔民通称为“三界合同书”。

二、水礼 

写好“三界合同书”后,男方就要给女方家送“水礼”了。“水礼”就是我们俗称的聘礼,一般在订婚后和结婚前两次进行。前一次叫小礼,礼品种类和数量按世俗办理,但其中必有四套衣物或者衣料。后一次叫大礼,多在择定婚期送吉日时举行,不论数量和质量都比小礼大得多,主要是首饰、衣服、食品等三大类。首饰多是银、铜、玉器之类,家庭富裕者也有金质的,有坠子耳环两副、戒指两只,镯一副,簪子四根,还有泡针、包头等化妆品。服装或衣料有丝绸、缎、棉织品共十二件,其中要有红棉袄、红鞋、红裤等嫁衣,由男家择吉日请四大媒人用彩船送到女家,叫“装新衣”。食品类,有双刀肉两块,前腿七斤,后腿八斤,配上猪心,名曰“连心肉”。鲜活鲤鱼一对,活公鸡两只,象征龙凤呈祥。高粱曲酒四坛(瓶),粉丝四斤,挂面四斤,以示情深寿长。各种糕果十二包,每包四两,其中要有红枣、莲子(或栗子)预祝新人喜结连理,早得贵子,步步高升。

三、轿船 

与陆上新郎用轿子接新娘不同,洪泽湖上的渔民用的是“轿船”。所谓“轿船”就是将轿子固定在船上,没有底座和抬轿的轿杆,靠风力或篙棹推进。轿船一般选用小篷船或捕捞作业用的小划子(舢舨),将轿身的4柱安插在前后两对棹插或篷架眼中,轿身依船体而定,比抬的轿子大些,轿内是一个中舱,可乘坐几个人,有一个新郎新娘对坐的铺位。 

而经济比较贫困的渔户,就装一个比较简易的彩船,即在篷架或棹桩上挂上红绿布和彩球,篙棹等船具上扎上红布条,将新郎新娘的座位用红绿被垫高些,新郎新娘各撑一把红色的阳伞。 

不管是轿船或者彩船,都要在婚礼前一天装点停当。迎新娘的前几个小时,男家的轿船或彩船,都要按祖上立下的规矩泊在女家船的上游,即使在港湾或静水区,也要按风向泊在上风头,风向变动时要及时移动位置。 

四、过船  

轿船准备停当后,接下来就是过船,也就是接新娘了。按照传统风俗,不管两亲家船距离远近和风浪大小,轿船在拂晓前就要到女家梳妆船旁,女家就鸣放鞭炮请新郎上新娘子船,而此时新郎则故意磨蹭,再三催请也不过船,目的是催妆,直到新郎看到新娘化妆差不多了,新郎才过船坐在女家事先准备在船头的红花被上。因渔家迎亲规矩中时辰观念很强,必须在卯时将新娘迎回,太阳出湖时过船进喜舱(房),渔民旧有“寅时不通光,卯时旭日升,满堂喜气洋”的古风。不像陆上居民新娘午后发轿或者傍晚发轿,渔民却争一个“早”字,早发,贵在“卯”字,卯时前后正是旭日将要从湖面上喷薄而出的时候,意味着婚后生活如旭日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结婚梳妆是女儿离娘后的第一件大事,新娘化妆叫“上新装”。化妆时讲究吉利,美容梳妆的婆姨必须是儿女双全、丈夫健在、能说会道、有一定美容技术的聪明贤惠的妇女,一边妆扮一边唱“上装令”。梳洗更衣后,新娘头上蒙上一幅边长一尺六寸的方红布头,四角坠以金钱(铜币或银币),在娘家的船头与新郎对面落座,新娘以衣襟或裙搭盖在新郎腿上,新郎也用衣襟盖在新娘腿上,谓之“结连理”。全福人端上两碗挂面,两人对坐同吃,表示长命百岁,白头偕老。然后新婚夫妇拜别新娘家长,全福人等抬着陪嫁衣物等同上轿船。同样有“上船令”,鞭炮喜乐相送,两人像在娘家坐船头一样搭襟连理而坐。 

五、开喜舱 

轿船在沿途鞭炮声中将新娘接到婆家喜船边,早已裹好红布的红跳板(过船板又叫鹊桥)搭上轿船,新娘在鼓乐和“过船令”中由挽亲客挽着新娘过喜船,在众多宾客一片道喜声中,新娘被拥入喜舱。挽亲客做铺床仪式并唱“铺床令”,再以花生、糕果、枣栗之类果品撒舱,也作“撒舱令”。新婚佳人同吃开口糕,同喝开口茶,新郎新娘开始互致问候,携手坐床上,共饮同心酒,一块拜爹娘(公婆),拜船(龙)头,拜风神水神。然后新郎随新娘回娘家探亲。 

六、回船 

入过洞房后,新婚夫妇就要回船了。“回船”就是新郎陪新娘一起回娘家拜父母、敬亲朋,正午时轿船回婆家。这天新婚夫妇来往时间紧,两家新婚午宴都不陪宾客酒,回船归来的时间一定要正午到婆家,象征他们今后的生活“如日中天”,兴旺发达。 

七、双打鱼 

婚礼当天大开宴席时举行“双打鱼”即会亲。结婚的当天晚上,将新娘的父母等主要亲属请到家,设酒席热烈而隆重地招待,双方男女亲家分桌而坐,男陪男,女陪女,“打鱼”就是宾主在吃鱼时,两方亲家分别将一对大鲤鱼的划水(鳍)上最大的刺剔出来,双方同时动手就叫“亲家双打鱼”。 

八、喜酒令 

作“喜酒令”也是婚礼中的一个场面。酒席上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段长短不一的辞令,既助酒兴,又热烈气氛,饶有趣味。有手巾令、跑堂令、调羹令、酒壶令、茶令、行酒令、吃鱼令等。过去船家酒宴都在舱里或船头铺上席子,宾主都坐在席上,每一酒席都安排一两个能饮酒又善于辞令作歌的人出陪,以免冷席。赴宴的近亲挚友都是夫妻双双前来祝贺,有的还带上三四个鲜美而又有特色的菜肴,为主家添光增彩。酒兴高潮时,不仅端大盅,还猜拳劝酒。性格粗犷、热情、豪爽的渔民,喜欢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渔民婚礼中的过船、回船、双打鱼、来宾宴等所有程序都要在一天中操办完毕。 

洪泽湖渔民婚嫁礼仪,清代后期至20世纪60年代较为盛行,渔民有八九代人沿用此俗。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湖区渔民逐渐在陆上建瓦房、楼房定居,这种居住环境的改变,打破了水陆不通婚、渔农不联姻的旧俗,陆上的婚嫁习俗也随之融入渔家婚嫁礼仪中,传统的渔家婚俗逐渐被淡忘。 

洪泽湖渔民婚嫁礼仪是洪泽湖渔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采取的一种“部落式”内部通婚的嫁娶习俗,它对于研究淮河流域和洪泽湖地区近现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地文化部门已对一户原汁原味的传统洪泽湖渔民婚嫁礼仪进行全程拍摄,作为影像资料保存。 

上一篇:【传统技艺】洪泽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淮安市)

下一篇:【民俗】八峒瑶族跳鼓坛(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