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黄土地泥塑(长治市)
2018-05-08 14:33
在长治市郊区马厂镇的王公庄村,村里有一座建于乾隆元年的三教庙,庙宇的建筑结构很独特,但最独特的是庙内的塑像:如来佛主、太上老君、孔老夫子,一尊尊塑像栩栩如生。据村里人讲庙里的塑像,都是本村祖辈泥塑艺人制作的,因为古时候王公庄曾是远近闻名的泥塑村,后来泥塑这个行当就逐渐从村里消失了。
旧村旧时旧事
据村里年长老者介绍:泥塑手艺在王公庄的起源和兴起无法考证,但在清朝雍正后时期,村里泥塑业盛行,当时村里有许多为庙宇制作泥塑佛像的手工泥匠艺人,当时十里八乡,只要有集市庙会,不但在地摊上可以看到王公庄泥塑艺人制作的泥塑小玩艺在叫卖,而且还可以看到艺人现场制作现做现卖。大约到1960年以后,村里从事泥塑的艺人日渐减少,尤其“文革”时期,泥塑又被当成“牛鬼蛇神”和“封资修”被封杀。从此,王公庄里再也找不到干泥塑行当的人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012年,长治市郊区举办了一个“弘扬主旋律、唱响十八大书画艺术展”,在展览会上,来自王公庄孙家兄弟孙喜斌、孙红斌的泥塑系列作品《太行人家》一鸣惊人,一下吸引了观众眼球。憨态可掬的表情,细腻夸长治孙家兄弟再续黄土地泥塑前缘
张的造型,让参观者开怀捧腹、流连忘返。在展览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被组委会当之无愧地授予了一等奖。展览会结束不久,到任不久的长治市郊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金所军,专程看望了孙家兄弟,并观看了孙家兄弟现场泥塑制作。他看后被孙家兄弟精细高超的技艺所打动,他鼓励兄弟二人在保持作品原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多学习取经、集百家之长,注重创新,让泥塑作品更加丰富出黄土地的文化内涵,并把它当成一项事业做大做强,重振王公庄泥塑村之名。
物趣童趣情趣
为了看看孙家兄弟的泥塑杰作,记者专程前往长治市郊区王公庄,走进泥塑作品《太行人家》一睹孙家兄弟塑造的泥人风采。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哥哥孙喜斌外出不在家,弟弟孙红斌正在制作着泥塑,他告诉记者正在为完成一组叫《八音会》的新作品进行最后的修琢。长治孙家兄弟再续黄土地泥塑前缘
上党“八音会”是上党地区一种民间吹打乐,在我省东南部的长治、晋城一带广为流传,因其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孙家兄弟《八音会》泥塑,把击打和演奏不同乐器人物的动作表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敲鼓的挥舞鼓棒激情高昂;敲锣的一脚踏地,一脚踩着小方凳在振臂喧腾着曲调的高潮;吹笙的双手握笙于唇边,鼓起圆圆的腮帮尽情吹奏……。
《太行人家》泥塑作品分摆放、挂件两部分大约80余件,全部作品分“乡村生活”、“孩时童趣”、“红色记忆”、“民俗世相”四个部分。作品打破人体结构的比例,采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更赋予动漫化,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情趣和观赏性。
不看不知道,一看抿嘴笑。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不是仅靠题材的真实感来取胜,还要有艺术上的精湛高超和创作者的独具慧眼,来表现出深刻的艺术内涵。看孙家兄弟的泥塑似乎不像在看泥塑,一个个夸张的人物形态及面部表情,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活灵活现地感染着观众,使观众仿佛就置身与其中。虽然自己有生活实践,但却没有艺术创作的细胞,看了孙家兄弟的泥塑作品,我想这就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完美结合所达到的效果吧。
原汁原味原创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手工艺。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孙红斌告诉记者,他们制作的泥塑与传统的彩塑有所不同。比如传统的翻模法,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的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还有脱胎法,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成型后要进行上色。比如著名的天津“泥人张”,其作品的面目或穿着往往要用色彩描绘来表现,而他们的作品既不用翻模和脱胎,更不用上色,纯粹用捏制和雕镂出凹凸的立体效果直接表现出来,整个作品就是原土原泥的创作。长治孙家兄弟再续黄土地泥塑前缘
泥塑的基本用料自然是泥土,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其工艺主要分为配料、支架、造型、雕镂四个部分。配料不是简单的和泥,而是要把和匀的泥再经过捶打、摔、揉,为防止干裂,还要在泥土里添加些棉絮、纸浆、胶液等。支架就是泥塑的骨架,是根据作品造型的基本需求,用金属条握制而成,对作品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及固定作用。支架做好,接下来就是造型,将和好的泥料包住支架,用手捏制出作品的基本形象。最后就是雕镂,这是一项细活,作品的面部表情、动作体态等等都要在此刻画出来。最后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