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锦,是长治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品,五光十色、色彩斑斓,极具有浮雕效果,被人称之为“立体国画”。曾几何时,长治堆锦曾以它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蜚声海内外,传阅于文人雅士之手,陈列于达官贵人之家,获得过国际银奖,也曾被当国礼馈赠友人,堪称我国民间工艺品百花园中的一颗明珠。

有专家推论,堆锦这一独特的手工艺品当产生于隋唐时期,但却难以找到实物予以佐证。而清末民初的长治人李模和他堆制的长治堆锦,却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如果说隋唐时堆锦工艺就已经发韧,那么是在李模手里才使它发展到了极致。

李模(1867—1933),字子才,出生于长治市炉坊巷一个破落官宦家庭。祖上曾做过大夫、主簿、千总之类的官职,到李模父亲李沾清时,家道中落,迫于生计,李沾清遂跟长治北街的一位姓林的师傅学了油漆裱糊手艺。李模自幼读私塾,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弱冠之年善画。在和父亲、长兄从事油漆裱糊工艺中,偶得一件工艺品装饰(或许就是隋唐时期的产品),李模对此工艺品产生了极大兴趣,经过细致剖析,认真探索,反复试验,终于走出了一般裱糊装饰的巢臼,创制出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堆锦工艺品(当时称为堆花)。从此,李模名声大振,前来选购观赏堆锦的人络绎不绝,炉坊巷“自胜李”字号门庭若市。由于用户增多,销量扩大,渐显人手不足,这时,李模之弟李楷便也投身堆锦。随着堆锦工艺的日益完善,工艺品也不断流往外地。这时的堆锦工艺品主要有“福禄寿三星”、“南极翁”、“八仙过海”、“唐僧取经”、“苏武牧羊”、“西厢张生”、“刘海戏蝉仙”、“黛玉葬花”等,这些堆锦工艺精巧,形态生动逼真,图案新颖,造型典雅,既具有民族风格,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实为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中的上品。

清宣统三年(1911),李模与长子李时忠、次子李时庸应邀前往平遥、太原等地传艺。在此期间,先后为冯玉祥、吴佩孚、黎元洪、阎锡山等人堆制了—批肖像。袁世凯死后,还为其葬礼堆制过“走马像”。其时,还为外国传教士堆制过教皇、耶稣像,并被这些传教士带回荷兰、美国。这些肖象作品,不仅堆得惟妙惟肖,而且实感很强,因此大受青睐。

1915年,李模、李时忠、李时庸父子3人,历时3个月堆制的“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四季条屏,被选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荣获二等银质奖章。1918年9月,山西省府在太原市新南门内劝工陈列所(今海子边人民公园)开办山西省第一次实业展览会,李模的堆锦也获得奖励。

长治堆锦的主要工艺是:先将图型描在簿纸板上,照线剪裁成若干块,再在这些纸片上“贴飞边”、“压纸捻”、“续棉花”,后蒙上所需绸缎,并按图案要求将蒙上去的这些绸缎经过“拨折”、“软褶”、“彩绘”、“贴金锡线”,成为片状半成品,然后将此半成品平面拼贴在已经绘好场景的底板上,装入玻璃木框,一幅形象生动的堆锦即告完成。这些堆锦作品传世不多,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苦苦寻觅。1981年在山西平遥县一村民家中发现一幅李模于清末民初期间制作的堆锦“全家福”,保存完好。山西芮城县历史博物馆中,有清末民初长治堆锦的残片。长治西街孛隆铭存有民国初年“龙戏凤”大屏中“凤凰”的残片。长治市博物馆曾在高平、晋城等地收集到几幅长165厘米、宽37厘米的长治堆锦条屏,经考证为1928年所制,题材多为八仙形象。因保管不善,原物巳朽烂,但可从及时拍摄的彩色照片中一睹其当年的风采。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北京广化寺内发现两幅长1.5米、宽0.45米,用红木镶嵌玉寿字作框的长治堆锦,其题材分别为“富贵荣华”和“福寿三多”,据考证这两幅堆锦的制作年代是在清末。另外在开发祁县乔家大院和晋中榆次常家庄园过程中,竟发现了58幅清末民初时期长治人李模、李时忠父子制作的堆锦。这些精品中多以四季花卉条屏为主,还有“富贵荣华”、“多子多福”及“八仙”、“七宝”等道、释二教的内容,条屏数量多是四条屏和六条屏,也有一些单幅的堆锦作品。

1933年,李模因病逝世,戴着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的银质奖章,结束了近40年的堆锦生涯。次年,长治堆锦的第一位继承人李楷也与世长辞。“七、七”事变后,在战乱和灾荒的影响下,特别是日军侵占长治后,长治堆锦跌人谷底。李模之子李时忠(1891———1967)曾被逼给日本军官堆制“龙戏凤”工艺品,并被日本军人当珍品运回国内。

新中国成立后,长治堆锦重振生机,1953年,李时忠、李时杰(李楷之子)、李玉珍(李楷儿媳)等人,在长治市油漆裱糊生产合作社组成堆锦小组,增加了“各族人民大团结”、“歌唱和平”等现实题材。抗美援朝期间,李时忠制作的“英雄常在”(雄鹰和松树),被有关部门赠给朝鲜友人。1957年,李时忠根据毛泽东主席和赫鲁晓夫在莫斯科会见时的照片,堆制了“和平与友谊”的人象工艺品,由国家赠给来访的苏联友好代表团。这个时期的长治堆锦,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还出口苏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随着外销渠道的逐断拓宽,长治堆锦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60年代初,堆锦工艺美术人员增至150余人,长治堆锦正式改名为 “长治堆锦”。这个时期,长治堆锦生产有几十个品种。如单体套装“八仙”,套装卡通人物“快乐童年”、“天女散花”、“葡萄熟了”,还有穆桂英、花木兰、粱红玉、红娘子等的单体条屏,名曰“巾帼英雄”。这些堆锦产品于1964年秋季进入广州交易会。1965和1966年共出口条屏、单幅画以及盒装工艺品4000套,创汇20万元。其间,《山西日报》、《工人日报》登载了李时杰向青年工人传艺的照片,照片中有位青年工人叫李反英,她是李时杰最后培养的堆锦艺人之—。

“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治堆锦一度停产,图纸失落,样品被毁,李时杰等艺人被整,77岁的李时忠被逼自杀。稍后情况略有好转,李时杰又和广大职工一起恢复了堆锦生产,并对堆锦工艺进行了改革,使设计、绘画、制作从全能艺人独自完成走向流水线生产,所用原料也从草板纸、通草、棉花、绸缎、麻纸捻、动物毛、金银箔逐渐演变为绫、纱、锦缎、的确良、坯丝、绒、木刁(静电植绒)、麻皮等,对以往堆制的传统工艺也进化为部分悬贴和多层组合的方法,阎德明首创了“拜月”、“听琴”等堆锦换代工艺品,采用纸壳植绒的方法创制了“福禄”中鹿的形象,运用表面粘贴坯丝制鸟兽毛皮的办法创制了“松鼠”、“鹗鸭”等新的堆锦工艺品。这些改革后的长治堆锦主题鲜明,构思巧妙,物象准确,透视合理,色彩明快,装璜新颖,曾多次受奖。

1972年,首届全国工艺美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这也是建国后工艺美术界的第一次盛会。长治堆锦中的“秋翁遇仙”、“八仙过海”等精品参加了展出,博得与会专家的好评。此后,虽然对堆锦的用料和工艺都进行过新的尝试,并参加了1978年的第二届全国工艺美展和1987年的全国第三届工艺美展,但终因其价格昂贵,未能有效地开拓市场而渐为世人所淡忘。

这是长治堆锦又一次遇到的危机,如果不加以拯救,这一艺术瑰宝很可能就此谢别舞台。有从事堆锦艺术30多年的工艺美术师涂必成不忍心也不甘心看到这样的结果,他奔走呼号,以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在他的努力下,1997年6月,由市工艺美术学会和市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山西省长治堆锦研究所”,他们首先解决了长治堆锦多年来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蛀。然后,采用新型锦缎布料,并对其进行特殊色彩处理,使作品中的各种动物呼之欲出,珍禽异兽活灵活现,琼花仙草逼真诱人。1999年,涂必成和他的同事经过半年时间设计堆制的作品《迈向新世纪》,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迈向新世纪创作大展暨博览会”上荣获银奖,作品《领袖的风采》获佳作奖,《八仙图》获优秀奖;2002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暨2002年‘华艺杯’评选展”上,他的新作《文殊师利菩萨》荣获最高学术奖“华艺杯”银奖,《刘备和五虎上将》、《四季图》、《四美图》等条屏获优秀奖。紧接着,他们又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一套以佛教内容为题材,多达94幅条屏,长达40米的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这套堪称世界第一的巨作,将《大悲心陀罗尼经》上的94个佛教人物堆制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另一幅创造了又一个“世界第一”的涂必成的得意之作《西方极乐世界图》,长7.2米,宽2.8米,是第一幅、也是最大的一幅堆锦壁画。不久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确定堆锦为工艺美术中的单独一个类别。根植于上党沃土的长治堆锦终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必将再次惊艳世界。


上一篇:【传统技艺】朱坝活鱼锅贴烹饪技艺(淮安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黄集羊肉烹饪技艺(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