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的重要形式。原为大型祭拜活动的统称。后来基本用于祭祀、敬神、庆祝丰收等重要活动,大约到清中晚期,武乡一带将活跃的社火分为文社火、武社火两种,社火的种类较多,而在武乡东部石门村,将其中的一种表演唱形式,定名为“文社火”。

该村位于武乡县东部,太行山西麓,1972年曾出土文物石磨盘,证明该地8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一直延续着古老的民间习俗,保持着古老的祭拜形式和活动,正是由于地处偏僻,信息相对封闭,这样的民间文艺才得以传承下来。

石门文社火,从其形式上来讲,分表演与伴奏两部分。演员一般均为十几岁的孩童表演,大部分曲目是由一男一女表演,也经常有女扮男或男扮女的情况,服饰化妆基本上是小生小旦,着戏装。舞蹈特点主要是扭,常用舞步是两进一退,踮步旋转,男女角均以手持扇为饰物,表演中还伴有杂技式的玩扇。也有部分曲目由四人、八人,甚至更多的演员,多人表演时均为双数。是集歌、舞、剧及杂技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伴奏主要乐器为笛子,还有二把、二胡、板胡、笙,以及锣、鼓、铙等。伴奏乐师一般着太行山区地方特色的便装,但在大型祭祀活动时,也着戏装,武场以鼓为主,文场以笛子为主乐器。其演出主要代表剧目有:《摘花椒》、《打樱桃》、《小拜年》、《盼丈夫》、《回婆家》等。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进驻武乡,民间艺人对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了改革与提高。内容上直接服务于抗战的需要;人物角色增加了青年男女,改变了一贯男扮女装的旧俗,女孩子们开始登台表演;服饰、化妆不再是单纯的小生小旦,而是按角色性格穿着彩服等。在内容上则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编写了一些新词,进行宣传演唱,有《大生产》、《秀英告状》、《送郎参军》、《反对买卖婚姻》、《打关家垴》、《慰问八路军》等。这些曲目主是要配合当时的形势,后来基本失传。


上一篇:【民间音乐】桑植民歌(湖南省)传承人:尚生武

下一篇:【传统技艺】高沟酒(今世缘酒)酿造技艺(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