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横山老腰鼓(榆林市)(国家级)传承人:李成源
2018-05-08 09:37
李成元,与传统腰鼓的喜庆、热闹不同,横山老腰鼓打起来明显有一种质朴原始的美,它的服饰与扮相、步伐与动作都包含着过去祈福祭祀的意味,加上舞者动作刚劲威武、粗犷豪放、灵活多变,造就了极富地方特色的腰鼓艺术。2008年,“横山老腰鼓”被文化部批准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成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横山老腰鼓”代表性传承人。
李成元生于1954年12月,自13岁开始学习横山老腰鼓,如今从艺已有49年时间,他师从自己的父亲李应华,父亲又是从李成元堂祖爷李树芳那里学来的,横山老腰鼓在他家已传承三代。
“打小看父亲打腰鼓就觉得特别欢喜、热闹,13岁时开始跟父亲学艺,就想像父亲那样出挑。”李成元说。因为他从小耳濡目染,加上自己的天赋,对李成元来说老腰鼓很容易上手,但父亲却是要求严厉,即便动作稍有出错,就会严厉惩罚。但他从来也没想过放弃,知道严厉是对自己好,反而更下工夫。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老腰鼓已渐渐纯熟,15岁开始便在附近百十里的村子表演。“我上台从来没有紧张过,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腰鼓跟别人比起来很好了,就十分有自信,但也知道自己对这项技艺还没学透,离心中的目标差很远。”其实,在他学艺的时候也少有年轻人专注老腰鼓,都是学着学着便放弃了,唯独他是从始至终刻苦学艺,只因为他是由衷地喜欢,便一直坚持到现在。父亲去世后,他就常常自己在穿衣镜前摸索动作,有时候一练就是一整天。“我一练上动作或者出去表演就从来不觉得累,也不觉得饿。”凭着他的热爱,老腰鼓对他来说已是游刃有余,也可以说关于横山老腰鼓李成元绝对是精通。
“横山老腰鼓一定要鼓点清晰有力、动作优美规范,与吹打乐完美配合,才能表现出老腰鼓的威武豪放之情,就会好看、有特色。”李成元说。以前的老腰鼓基本动作有二起脚、三脚不落地、缠腰、踹腿打等,场图(老腰鼓中角色在场地内的走位)也只有7个,最多适合36人一起打。现如今,在李成元多年的摸索研究下,基本动作新添了猴拜观音、顺风旗、过堂、连声转、坐马弓等,而且场图也发展到了32个,最大场适合192人一起打。但他们一般还是以旧时的老腰鼓打法为主,意在更好地传承和展现这门古老的艺术。“我觉得既然被选为代表性传承人,就应该承担起传承人的义务和责任,把每个细节都研究透,才不负这个名号。”李成元除了在表演艺术上造诣突出外,研究上更是精细精通。他对音律、节奏很敏感,在老腰鼓的音律、节奏上他已经能精确地算出一段节奏里各个乐器的击打次数和时间,以达到最佳配合效果。据他介绍,有八个月的时间,他常常都是一个人在自家院子把沙土摊平,嘴里唱着音律,拿东西在沙土上打着节奏,然后还算着时间。例如“长流水”这一段音节,总共时长6秒,包含打鼓29响、大叉10响、小铰子12响、旋子12响;“凤凰三点头”里,总时长34秒,包含打鼓97响、大叉64响、小铰子52响、旋子52响。“打个比方说,这个最佳配合就像是熬粥一样,达到最佳火候和时间,就是最美味的。老腰鼓里各种乐器虽节奏不同,但音节一定要相同。按这个点打出的配乐加上角色动作,整个舞蹈节奏恰当,缓和适中。大家按着这个时间、节奏舞出来的老腰鼓便是最有味道和情感的。”
现在62岁的他一提起老腰鼓就会神采奕奕,不管在哪儿都会情不自禁舞上几个动作。应该是常年练习老腰鼓的原因,李成元的身体非常好,绕腿、跨步、蹲步等动作都很灵活有力。他现在最高兴的,就是有人请他给别人教习横山老腰鼓,一是他看到人们喜欢这项文艺很欣喜,在他看来“黄金有价艺无价”,自己愿意倾注心思义务去教习爱好者;二是他也可以乐在其中。但他现在最大的顾虑就是横山老腰鼓的传承,虽说近几年来我市各文化部门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重视,外出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多,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还是鲜有人愿意专注这门艺术,何况要找一个有艺术天赋和热情的年轻人更是难上加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