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刘光朗,生于一九三八年,镇巴县盐场人,现任县文联名誉主席、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擅于民歌演唱,也兼习作曲、编歌。其代表作有:《巴山顶上修堰塘》《巴山林里背二哥》《一路号子走汉江》《大巴山革命历史山歌联唱》以及歌剧《巴山月》《枪》等,曾创作、移植数十部戏曲、歌剧音乐,还创作、改编了500余首各类声乐作品。曾两次随陕西代表队进北京参加全国汇演,演唱自己的作品,并参加为国家领导人、招待外国元首举办的专场演出,首次举办了个人作品专场演唱会。其作品和演唱风格具有浓郁的巴蜀风味。

“歌声是大山的灵魂,歌声令我感到幸福……”刘光朗说。

他生于大巴山,长于大巴山,用歌声讴歌大巴山。

他的作品,许多与大巴山有关,《我爱家乡大巴山》《巴山顶上修堰塘》《巴山林里背二哥》《请上巴山苗寨来》……

“大巴山给了我灵感,大巴山是我创作的源泉,离开了大巴山,我的歌声也许就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1959年,刘光朗从西安师范学校音乐班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4年后,他被调入镇巴县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和演唱。

镇巴县是民歌之乡,刘光朗生长在这里,耳濡目染,他从小爱上了民歌艺术。

在西安求学期间,刘光朗创作了《勤工俭学一支花》等歌曲。

从事专业文艺工作后,刘光朗深入乡镇村舍、田间地头,收集整理各类山歌号子,并将流传于民间的400多首山歌号子收集整理出来。

巴山顶上修堰塘 

接受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吴晓莉采访接受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吴晓莉采访

马骥家是刘光朗多年来的合作伙伴。

“我在收集整理的400多首巴山民歌中,找到了演唱的技巧,以及谱曲的手法,从而丰富了我的创作和演唱。”刘光朗说。

1970年初冬,镇巴县正在修建渔洞河大堰,远处传来阵阵炮声,工地上热火朝天,这一场景令马骥家兴奋不已,他即兴写了《巴山顶上修堰塘》:“半天云里炮声响,巴山顶上修堰塘。是谁头戴柳条帽,脚蹬石壁把崖上。一根麻绳天上挂,一头拴在腰杆上……”

个人经历

在回县城的路上,看到几十个背着“背架”的人正往光棍梁上攀爬,马骥家又词兴大发,写下了《巴山林里背二哥》的歌词:“背架子一背就上坡,一上上了二里多,撑起打杵子歇口气,嗨哎,擦把汗水唱支歌……”

回到县城后,马骥家立即把这两首即兴创作的歌词,抄好后交给刘光朗阅,刘光朗看后异常兴奋,为《巴山顶上修堰塘》谱好曲。

后来,他们二人分别对这首歌的词曲进行了修改加工。这首歌被广播电台反复播放。后来,刘光朗为《巴山林里背二哥》谱了曲,又获得了成功。

从此,马、刘二人合作的作品不断出现。

1971年开始,刘光朗从镇巴唱到四川达县、重庆、陕西安康及汉中,演出数百场,刘光朗在大巴山区走红。

正是由于《巴山顶上修堰塘》和《巴山林里背二哥》,刘光朗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两次专程赴北京参加全国性音乐调演。

他人评价

马骥家评价刘光朗:“他的演唱,不仅嗓音高亢明亮,而且吸收了‘山歌号子’中运用的真假声结合的高腔,山野气息颇为浓郁。”

在演唱形式上,刘光朗不用乐队伴奏,而是背一架手风琴自拉自唱。

千里巴山好风光

在陕西民歌界,陕南民歌演唱家能够和陕北民歌演唱家王向荣贺玉堂齐名的就是刘光朗。

2004年5月,陕西省在西安举办了“陕北陕南民歌大汇唱”,刘光朗几首民歌唱下来,便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40多年里,他人走到哪里歌声就传到哪里。镇巴乡亲给他编了顺口溜:“稀奇稀奇真稀奇,老刘一人一台戏,自拉自唱硬是好,叫人越听越开心。”

当年,经过10万筑路大军艰苦奋战,川陕边界的镇巴县至四川通江县的蜀道终于开通了。

在1987年7月1日举办的镇巴通江公路通车典礼晚会上,刘光朗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即兴演唱了《三下通江》:“当年我下通江县,翻山越岭难上难。过了大河过小河,七十二道脚不干……这回又下通江县,捷近的路儿真方便,走三元过铁溪,下川只用了少半天。李白的话儿过了时,如今蜀道不再难,还是人民的力量大,千里蜀道换新颜。哦嗬嗬!唱起山歌多自在,逍逍遥遥下四川。” 

“山雀子叫了千年万年,没有叫醒你呀,大巴山!口号喊了千遍万遍,没有喊醒你呀,大巴山!改革开放一声吼,惊雷震醒大巴山;穷乡打开通天路,突觉眼前天地宽。”几十年里,从《千里巴山好风光》到《我爱家乡大巴山》,从《巴山出美酒》到《镇巴美》,刘光朗的歌声以情动人,以美醉人,以淳朴高亢的旋律拨动人们心弦。

上一篇:【民俗】淮北盐民风俗(连云港市)

下一篇:【传统曲艺】春倌说春(汉中市)传承人:杨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