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淮北盐民风俗(连云港市)
2018-05-07 14:04
2007年12月入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北盐民习俗是流传在江苏淮北盐场区域数十万盐民在长期从事海盐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系列的完整的民间风俗。淮北盐场地处江苏淮北地区连云港市、盐城市下辖的六个县、延绵千余平方公里,这里的海盐生产历史悠久,汉代以来便是我国海盐的主要产区之一,有“两淮盐、天下咸”之称誉。《南齐书·州郡志》载:“郁州(今云台山)在海中,……有田畴渔盐之利”。《新唐书·食货志》载:“海州山海之利,盐茶为大端。”
淮北盐民习俗主要有生产风俗、社会风俗、生活风俗和信仰风俗。盐民的生产方式由古代的烧干海水制盐到明代以后的日光晒盐,都从事独特的生产工艺,形成了“八卦滩”、“结晶池”及早观风向、午观晴雨,一年捆两季、六月晒龙盐等生产习俗。盐工古代熬盐,被称为“灶民”,吃的是“灶粮”,大盐商被称之为“垣商”,生产基地称“圩子”,管理者称“帮癝”,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习俗。盐民生活缺少淡水,形成了夏“接天水”、冬“储爽冻”等诸多生活习俗。海盐生产对气象的依赖性强,广大盐民形成了拜龙王、拜盐婆婆及三月三祭典娘娘庙等信仰习俗。
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历史上国家重要税收来源,保护和传承淮北盐民习俗,对了解盐业生产的丰富内容和研究古代沿海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均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淮北盐民习俗历代以群体方式相传,但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海盐生产的规模日见变小,盐民习俗需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