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入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虎山庙会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由早期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海州城西南白虎山下的碧霞宫举办“浴佛节”宗教活动演化而来,庙会也因此得名。

    白虎山庙会的起源地—“碧霞宫”,又称奶奶庙,位于古城海州白虎山东麓。白虎山庙会以朝山拜佛为主题的佛事活动,百姓去灾祈福,祈求安居乐业,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涉及区域广泛,辐射苏、鲁、豫、皖等乡民和信徒。后来,庙会逐渐城区主干道上。每逢庙会期间,整个沿街、沿路棚点遍布,旌旗飘扬,万人孔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几百年时间里,历经由祭祀而庙市,后渐成文商并举的民俗活动演变过程,历史上的白虎山庙会,开始仅限于碧霞寺周围,贸易方式只是与敬香活动有关的物品;后逐渐扩大至城内的东大街、南大街、中大街、幸福路、新建路等区域,在为香客提供商品的同时,庙会也成为各路商贾买卖、文人献艺、百姓物资交流的大市场。四月初八正会当天,逛庙会的人数最多可达十多万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海州相才编修的《朐阳纪略》中说“城南碧霞宫,香火胜地,浴佛进香如归市”。由此可见白虎山庙会的历史和规模。

    海州白虎山庙会以其历史长、规模大、开放性强的形式,尤其是鲜明的淮海地方文化特色在苏北、鲁南地区独树一帜,现已成为展示古海州、淮海地区古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窗口和平台,它是各地民间文化艺术精品荟萃的大舞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意义,苏、鲁、豫、皖四省香民及海、赣、沭、灌等周边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吸引了众多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和优秀民间艺术家的积极参与,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渐增大。

上一篇:【民俗】古安梨生产习俗(连云港市)

下一篇:【民俗】海祭(连云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