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童子戏(连云港市)
2018-05-06 14:34
2007年3月童子戏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童子戏属傩的一支,它起源甚早,和古代的巫觋活动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考古学家在连云港市锦屏山将军崖遗存的原始社会岩画中,就发现许多巫的形象和“皇舞祭天”、“执干戚舞”的傩舞场面。明代以后的海州地方志中,均有傩戏的零星记载。约清乾隆年间,童子戏的演出已由“娱神”向“娱人”方向发展,渐渐衍变为具有戏曲形态的童子戏。
童子戏的演出,至今仍保留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傩祭仪式。如“烧猪”、“牛栏会”等,都有一系列的“设坛”、“请亡”、“踩门八字”、“安坐”、“过桥”、“升文”、“送圣”等关目。童子戏在乡间被视为正宗的“大戏”,无论角色行当,还是服饰道具,一应俱全。它的传统剧目有近百个,一类源于当地民间传说,如《李迎春出家》、《洪山捉妖》等;另一类多从徽剧、京剧中移植衍变而来,如《举狮观画》、《吴汉三杀》等。它的演出形式别具一格,每到演出场地,都将许多牛车轮子竖起,排列成方形,上面盖土垫平,观众三面看戏,艺人称之为“车台”。童子戏的演出,还保留了“含铲”、“砍刀”、“咬鸡”、“口吐白丈”等特技。童子戏属高腔系统,它的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之称。
童子戏是一门多功能、多学种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和人类学、艺术学、民俗文化学、社会学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秀芝,能背诵数十出童子戏传统剧目,还能表演“砍刀”、“咬鸡”等童子戏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