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泉村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西望牟山,东临汤河。肥泉村的斤秤锣鼓源于秦朝,盛与南宋,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据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制定重量的标准时拿不定主意,就上奏秦始皇,秦始皇批了四个字“天下公平”,李斯把这四个字的笔画(16画)作为了重量的标准,确定一斤等于16两,这一标准一直延用到1959年。据考证,“16两斤秤歌”始于南宋,完善于元朝,盛行于明清,流传于山西、河南的太行山两侧。肥泉的“斤秤歌”由张家第一代先人张山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移民时带到三塚村(现三家村),张家第十一世张自省继承了古乐谱和古乐器,并将古谱和古乐器带到肥泉村,流传至今已经是二十八代,有600年多年的历史。肥泉的斤秤锣鼓,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旧式度量衡制十六两一斤的换算口诀进行演奏,由于斤秤歌歌诀复杂,难以理解和背诵,所以,在肥泉村,凡是能参加斤秤锣鼓表演的人都有相当高的地位,这已经成为肥泉村的一种民俗和传统。肥泉的斤秤锣鼓历史悠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特色,从秦汉到唐宋的一千多年间,这期间经历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经济文化频繁交流,汉代吹管乐的流入,魏晋南北朝铜响器的传播,胡音沙锣和西域铜钹的加盟,老辈子的肥泉先人民间艺术家把16两斤秤歌诀,用古代打仗擂的战鼓、“鸣锣开道”的锣和佛教礼仪祭祀的大钹,以及小锣、小钹进行组合,按照四分之二、四分之三的节拍演奏出““斤秤歌”锣鼓点,表演时每遍口诀都不同,既不能一锣到底,也不能反复重叠,更不同于一般的曲牌连奏。整套锣鼓分十六遍连续演奏,鼓点打法遍遍迥异,要求演奏者必须娴熟掌握斤秤歌口诀和锣鼓点数。 在肥泉,目前斤秤歌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大多数不是已故,就是年事已高,加上斤秤歌演奏技巧不易掌握,学习的年轻人缺乏,使这一演技难以传承,濒临消失。

上一篇:【民间文学】青果寒泉寺传说(长治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白猪头肉制作技艺(长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