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78岁的黄传志绷紧了劲儿,将地上的粉饼一端而起,放进身后的榨荷错落排好,筛子大的粉饼一块有17斤,他一次搬两块,来回稳稳当当。
6月17日上午,宜都市聂家河肖继榨油厂宽阔的工作间里,一边是传统的老榨荷,一边是轰鸣的榨油机,燃烧的锅炉释放出蒸腾的热浪,一浪比一浪袭人。
黄传志和几个伙计就在这里忙活。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完成了把菜籽炒熟、碾粉、蒸锅、制饼的工序,接下来是榨油,也是最辛苦的环节。排好粉饼,装上起隔断作用的佐盘,他和另一个伙计开始往榨荷里装尖头的方楔。圆圆的榨荷直径一米多,粗条的方楔塞进去,还有一些缝隙,他又捡一些细条楔子塞进去,用榨锤用力往里打。
楔子锤进去后,旁边就会有一条楔子自动退出来,黄传志换一条继续往里打。“每一条楔子都是有讲究的,它们看上去是方形的,其实有一定弧度,一条锤进去另一条就自动退出来,腾出空间锤入更大的。一直到将油榨干为止。”
“通过加塞,就能把菜籽中的油挤出来。”一脸粗短络腮胡的黄传志,笑起来露出豁了半边的牙。他拥有令年轻人羡慕的背肌、腹肌和腰肌,腰肌线深深折入体内。
6月1日,宜昌市公布第四批市级“非遗”项目,聂家河传统榨油工艺入选其中。黄传志是聂家河传统榨油工艺的代表性传人。
他从14岁开始榨油,是榨房的老把式。过去每到菜籽丰收的季节,他每天都会累得直不起腰。但现在,选择传统方式榨油的农民少了,一年就只用干十来天的活儿。肖继榨油厂厂长肖贻金说,他一年榨60万斤菜籽,传统榨的只有5万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