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吴彦杰1940年出生,作为土生土长的大王村人,他从小热爱蛟龙转鼓艺术,1956年师从老艺人梁登月学习了击鼓、铙、锣的表演技艺,又自学了打铙的动作和柔铙技巧,从此与转鼓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57年,他开始随师父参加各项演出活动,在西北地区的许多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中表演转鼓艺术,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说到表演转鼓的好处时,吴彦杰总是眉开眼笑地说:“我身子板结实着呢,为啥?就是转鼓打的,打到高潮时手臂挥舞、又蹦又跳,身体得到了锻炼,人也越活越年轻了。”

蛟龙转鼓没有脚本乐谱,舞蹈、曲牌、鼓点、表演技法……全靠艺人非凡的记忆和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经过吴彦杰等老艺人们坚持不懈地整理、编排,蛟龙转鼓在他们这一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逢年过节,王村镇一带常能看到鼓声雷动的热闹景象,在各种活动上也能目睹到蛟龙转鼓的矫健身姿。然而,进入90年代后期,那种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却难以看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之乾县经济尚不发达,许多农村青年热衷于外出打工赚钱,蛟龙转鼓这一民间艺术逐渐远离年轻人的生活。
  大王村里的表演队伍也极不稳定,许多身怀绝技的老鼓手、老号手,有的身体欠佳,有的年老病故,逢年过节只有少数中老年人参与转鼓活动,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吴彦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90年代开始,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培养新人。自2008年被命名为陕西省非遗项目蛟龙转鼓的代表性传承人后,他更有了一种责任感。在自身经济拮据的境况下,他自掏腰包准备服装和乐器,培养了袁彩宁、马西宁等一批年轻人,使他们逐渐成为蛟龙转鼓艺术的后备军。经过他多年的努力,大王村有200多人学会了该技艺,有60多人能独当一面从事转鼓表演。由于转鼓艺术在当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2004年,王村镇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转鼓之乡”。2005年,在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研讨会暨咸阳市民间文化艺术展演开幕式上,由当地群众带来的蛟龙转鼓作为首演节目精彩亮相,惊艳全场……

吴彦杰去世时,很多人纷纷前往送别这位为蛟龙转鼓奉献了一生的老人,陕西省民间艺术促进会副会长雷达更为他写下了这样的挽联:“终生恋鼓艺,非遗护卫人。”

上一篇:【民间舞蹈】 牛拉鼓(咸阳市)传承人:郑志文

下一篇:【民间舞蹈】 高跷赶犟驴(宝鸡市)传承人:张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