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QQ截图20170407151833.jpg

自1983年第一次走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村庄到北京演出,近30年来,玉素因·亚亚,人称“有着金属般声音的刀郎歌王”,不仅把他视为生命的刀郎木卡姆艺术传播到中国大江南北,其足迹更是到达了亚洲和欧洲。

中国目前已有四个项目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中国维吾尔木卡姆,63岁的玉素因·亚亚因此成了中国“活着的人类财富”。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多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尽管木卡姆音乐在20多个国家同时存在。但是在所有的木卡姆音乐中,“只有中国新疆的木卡姆结构最庞大,流传时间最长,形态最丰富”。2005年11月25日,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中比较著名并且具有一定特色的是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作为刀郎木卡姆艺术的知名代表人物,玉素因·亚亚曾在2008年3月首次把刀郎木卡姆带到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近日,他又一次来到北京,参加6月在这里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玉素因·亚亚的家在叶尔羌河流域的新疆喀什麦盖提县,那里是中国西域历史上延续了近千年的一支原始部落——刀郎部落的故乡。刀郎木卡姆是刀郎人祖先传承下来的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没有曲谱和文字记载,全凭刀郎艺人口传心授。

一个刀郎乐队一般由卡龙琴、手鼓、艾捷克、萨塔尔等多个乐器手组成,乐器手也兼作歌手。随着歌声和乐曲响起,男人们穿黑色皮靴,戴黑色羔皮帽,着黑色袷袢(长及膝部、外扎腰带的袍子),女子则身着色彩艳丽的艾得莱丝绸长裙,双双起舞。

“我从小就痴迷刀郎木卡姆,只要村里有乐声响起,我就会立刻跑去看,跟着歌手一起唱。”玉素因·亚亚不到15岁时已是一名熟练的手鼓手,17岁时会唱刀郎木卡姆的所有歌词。

玉素因·亚亚说,过去,刀郎艺人生活贫寒。村里每一场婚礼、聚会上都少不了刀郎木卡姆,演出完,有钱人家会给艺人一些礼金,没钱人家就给几个馕或一碗面粉。

“虽然收入低,不过很有地位。”玉素因·亚亚说,刀郎艺人不亚于现在的明星,乐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热烈欢迎甚至崇拜。40多年前的一场演出中,他和后来的妻子一见钟情。

1983年6月,他应邀第一次走出乡村,到北京演出。他还记得,那时候从喀什到乌鲁木齐路上要走近一周的时间,现在,从喀什到北京,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时间。

“现在发生的事情过去想都不敢想。”这不只是玉素因·亚亚的感叹。如今,在中国,政府给一批民间艺人颁发了“传承人”证书,出资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中国政府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着手“维吾尔木卡姆”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积累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曾经濒临失传的维吾尔木卡姆,逐渐由民间口头传承转向文本传承、专业传承。

目前,除了已建立的传承和研究木卡姆艺术的机构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外,新疆高等院校还开设了“木卡姆”本科专业,各地民间也成立了木卡姆艺术协会,举办木卡姆艺术培训班,培养后继人才。

“如果不让我歌唱,我不知道怎么活下去。”玉素因·亚亚说,尽管因为唱歌太用劲,他为此动过疝气手术,但是他还会一直演唱下去。他最大的梦想是,能和他的乐队把刀郎木卡姆带到全世界,成为“超级明星”。

上一篇:【西藏·传统美术】藏族唐卡(勉唐画派)(国家级)传承人:丹巴绕旦

下一篇:【西藏·传统舞蹈】拉孜堆谐(国家级)传承人:拉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