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朝鲜族农乐舞(铁岭市)传承人:李永浩
2018-05-04 13:51
【项目名称】朝鲜族农乐舞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地区】辽宁省铁岭市
【项目级别】国家级
【项目保护单位】铁岭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
【项目批准时间】2008年6月《朝鲜族农乐舞》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项目传承人批准时间】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项目简介】
农乐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之一,在朝鲜族民间广泛流传。辽宁省北部的铁岭市是多民族聚居区,朝鲜族人口达到23434人。在铁岭及周边出土的墓葬中发现的5世纪前后的壁画中,形象描绘了朝鲜族先民欢快舞蹈的场景。
铁岭朝鲜族农乐舞源于祭祀性活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自娱性舞蹈,现流传在铁岭一带的朝鲜族中,每逢喜庆之日都要进行表演。铁岭朝鲜族农乐舞是一种大型综合性舞蹈,由假面舞、小鼓舞、长鼓舞、象帽舞等组成,全部演出需要几小时。表演以打击乐器锣鼓为先导,起始、中间变换和结尾时均由充当引领人的打铜锣者指挥。打锣者之前有一位打旗人,手执写有“农者天下之大本”的旗帜尽情舞动,满怀豪情。农乐舞表演中没有演员和演奏者之分,一般都是演员边演奏边舞蹈。演出过程中铜锣、铮、大鼓、小鼓、洁鼓、长鼓、大平箫、喇叭、螺角等演奏的旋律称为“十二拍”,它可以决定舞蹈的动作和队形变化。
农乐舞的音乐具有独特的多样旋律,称作“十二拍”。“十二拍”是按照舞蹈构成的方法排列的,并以此规定它的舞蹈动作和构图,农乐舞是大型的综合性舞蹈,其全部演出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铁岭朝鲜族农乐舞是民族杂居地区朝鲜族农乐舞的典型代表,以特殊方式反映了朝鲜族的发展历史和生产生活状况,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传承人简介】
今年75岁的李永浩是原铁岭县平顶堡建设村朝小校长,从小继承了朝鲜族能歌善舞的天赋,特别是对长鼓、小锣等打击乐器的演奏情有独钟。1992年,李永浩到友谊村走访亲友,无意间看到了当地老人排练朝鲜族面具舞的场面,当即决定学习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从那以后,李永浩有机会就往友谊村跑,和韩奎昇老人学习表演面具舞的基本要领。
2002年,在惠源东区朝鲜族文艺活动站,李永浩正式拜韩奎昇为师学习朝鲜族农乐面具舞的技艺,并开始组织人员表演朝鲜族农乐面具舞。那年,韩奎昇已经78岁,很多动作都不能演示。李永浩只能从老师的讲解中,领会、摸索舞蹈及音乐的细节,和活动站的几个骨干分子一起分析编排舞蹈。2006年5月在我市首届城乡广场文化活动中,朝鲜族面具舞演出获得成功,这也确立了李永浩铁岭朝鲜族面具舞传承人的地位。
表演朝鲜族农乐面具舞,需要有宽敞的场地,每次演出,参加表演的人数达几十人,场面热烈,阵容庞大。开始表演时,手拿手鼓的朝鲜族女演员身着传统民族服装,在欢快的朝鲜族风格乐曲声中踏着“安当长短”明快的节奏,围绕着“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大旗翩翩起舞。随后,音乐转慢,手拿小鼓的女演员以“古格里长短”节奏舒缓地表现劳动的场面。这一段舞蹈是全舞的铺垫,表达一种劳动者的喜悦之情;然后是全舞的核心部分,主要是面具舞的表现。伴着长鼓的节奏,头带各种面具的男演员和女演员在人群中跳出,运用跳步、鹤步等舞姿和技巧,以其观、逗、跳、哄、喊、踏地、顿足等渲染气氛,使整个舞蹈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最后一部分是前两部分的融合再现,男女演员欢快地起舞,象征预示着大地丰收的景象,此刻,头戴象帽的几位男演员闪亮登场,在轻快的音乐和节奏中悠然自在地转起象帽上亮丽的五彩飘带,展现的是一幅五谷丰登、人欢马跃、群情激昂的热烈场面。
【非遗照片】
2023铁岭非遗展示交流大会暨东北“鼓”文化展演 《朝鲜族农乐舞-四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