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魏二郎(南通市)
2018-05-03 15:22
通州成陆以来,生活在这片沙洲上的劳动大众便开始用歌声来抒发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倾诉他们对痛苦的呼喊、对欢愉的慰籍,对爱情的向往,对别离的愁叹,对幸福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下田唱的田禾歌,出门唱的即景歌,排忧解忿唱的是劝世歌,卧病在床唱的是消愁歌;山歌成了人民群众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份。这就是长歌《魏二郎》产生的群众基础,除此之外,还有孕育这朵奇葩的“沃土”——石港歌墟。
石港又名卖鱼湾,乃千年古镇,每年农历六月十九赛山歌,东山与大慈阁上的歌手遥相对歌,人们将此称作“歌墟”。东山虽不高大,但楼阁壮观,树木葱郁。每逢庙会,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云集,香客众多,香烟缭绕,红烛高烧,盛极一时。赶集的农民或去大慈阁,或到东山休息纳凉,听歌赛歌。山顶上青松翠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在此唱山歌,具有空谷传声的效果。歌墟上,新手向老手拜师称徒,高手乐于指点,听众参与评说。在友谊比歌之中,短小山歌不能折服对方,便拿出长篇山歌。长山歌大都情节离奇,曲折动人。其演唱方法有两种:一是静场唱山歌,由一人或多人来单唱或合唱故事情节。二是表白唱长山歌。一篇长歌分主歌和出角两部分。主歌由一人到底,负责歌头、歌尾、过场说明,讲解和叙述的部分,出角则由故事中人物而定。无论主角配角,男则男唱,女则女唱,甚至鸡鸣犬吠,虎啸狼嗥,娃娃啼哭,外地方言,都能做到纯真毕肖,绘声绘形。这种表白唱,不仅辟开了静场唱的许多弱点,且能将歌墟上的听众全部争夺过来,使自己歌坛万目共注,别人歌坛清静冷落。后人有诗曰:“六月十九观音会,木客瓷商赶集来,更有年年山歌赛,农民高唱乐开怀。”
长歌《魏二郎》故事所述的一些地名,都是通州古代的真实地名:魏家住南布洲横江口的祥符湖边;龙女住江海之汇料角嘴;龙女二次化身家住海门岛;石大老爷住在石港塞,它的范围包括了现在的启东、海门、如东、通州和南通地区。从歌墟石港的兴衰、南通山歌史的考证、山歌片断的流行情况来看,长山歌《魏二郎》的流传范围,也是“山歌之乡”石港为中心的上述古通州地区。它的形成时期,根据各个古代地名和横江、祥符湖的淤塞,海门岛淹没,海门市涨坍情况来考证,大约于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乾隆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