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梨花春酒传统酿造技艺(朔州市)
2018-05-03 14:59
“梨花春”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应县境内就有原始部落居住。在漫长的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战国时,赵武灵王击林胡,破楼烦,扩地千里,应地归赵国。秦统一后应地归雁门郡。东西汉时置剧阳县。西晋时被鲜卑族占领,东晋时应地属前秦,后归北魏。隋唐时,应地一直是汉人与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争夺战场。
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应县释迦木塔落成,肖太后驾幸开光盛典,州官呈献应州的陈酿老窖,太后饮,只觉香沁五内,飘飘欲仙,连连夸赞。此时,正值梨花盛开,雪白灿烂。太后睹景生情,遂赐名此酒“梨花春”。千余年来梨花春酒世代相传,久盛不衰。世人誉曰:“名驰塞外三千里,味占三晋第一春”。自此,“梨花春”成为辽朝的国酒。
1573年 - 1620年(明万历年间)的《应州志》记载,应州有一古迹金凤井。从《大明一统志》指出:金凤井水甘甜清澈,用它酿出的酒尤为醇香味美。明清时,伴随着大量走西口往来
的商贾和众多朝觐圣塔信徒途径应州,当地的酿酒作坊日益兴盛。明代万历年间,酒税的收入占到全州的税收的6%。清乾隆年间《应州志》记载,有酿酒缸房11家,光绪年间有酒户22家。清朝同治年间,应县有名的酒作坊就有:刘氏的万盛魁、张氏的聚和店、吴氏的德泰泉、何氏的福和永、康氏的福成永、郭氏的兴盛泉、赵氏的义德成等。其中南泉村张氏聚和店的酒不仅进京,而且进入宫廷。据21世纪初考查,应县老城区保存着万盛魁酒作坊的完整遗址及其实物。遗址仍保留有当时酿酒用的踩曲房,地瓮房(仍存324口地瓮)、储酒房及敬酒神的牌位。此外还存有储酒、制酒用的器具。仅从这一处拥有97间缸房的规模就可想象出当时应县酿酒业的兴旺发达的景象。据《中国实业志》记载,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应州有酿酒缸房9家,年产酒38760斤,1947年仅县城就有缸房11家,城外产粮区也有缸房数家。